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富磷改性毛竹生物炭对水体中重金属镉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5:00
【摘要】:重金属镉已经成为了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使用生物炭作为重金属化学钝化剂的方法可以降低可吸收态及交换态的重金属含量来对污染土壤进行原位修复,在经济和环保上的巨大优势。本文以毛竹为原料,使用磷酸盐和磷酸对其进行富磷改性实验后,在自制的固定床热解制炭装置上进行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实验,对所得改性生物炭进行了元素分析、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ESEM-EDX)等测试。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改性生物炭进行了对重金属镉的吸附实验,根据吸附容量优选出吸附效果较好的改性生物炭,并研究相应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固体产率、孔隙结构分布以及改性生物炭的表面化学特性,对富磷改性毛竹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定机制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三种磷酸盐(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铵)和磷酸对毛竹生物质进行改性并热解制炭,制备出了不同浸渍剂种类、不同浸渍比和不同热解终温条件下的改性生物炭。对它们和毛竹原料生物炭的孔隙结构、pH值、炭产率和对镉离子的吸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改性生物炭,四种浸渍剂改性得到的改性炭孔隙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不同改性生物炭中,磷酸钾改性生物炭的pH值最高。而热解终温越低、浸渍比越低,得到的生物炭的炭产率越高。此外还发现,相较于原料生物炭和其他三种浸渍剂改性得到的生物炭,磷酸钾改性生物炭的吸附量得到了显著和最大的提升;对于磷酸钾改性的生物炭,其在浸渍比为2:1,热解终温为550℃的条件下制得的生物炭1-TKP-BC550具有最大的吸附量,达到238.71mg·g~(-1),为毛竹原料生物炭吸附量的10倍,商业活性炭吸附量(58.18mg·g~(-1))的4倍。(2)在磷酸钾改性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研究中,由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知,对磷酸钾改性生物炭来说,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好,其对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在吸附5h后达到表观平衡状态;由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可知,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较好,2-TKP-BC550(252.73mg·g~(-1))和2-TKP-BC750(249.79mg·g~(-1))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毛竹原料生物炭最大吸附量(25.67mg·g~(-1))的10倍;由不同pH对磷酸钾改性炭吸附重金属Cd~(2+)的影响实验结果知,磷酸钾生物炭2-TKP-BC750在pH值为4时吸附量最大,为271.77 mg·g~(-1),控制pH值为4-6,磷酸钾改性生物炭的去除率均在70%以上。由FTIR与XRD对不同改性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前后的表面分析可知,磷酸根基团参与到重金属吸附过程,之后保留在改性生物炭表面,而改性生物炭的含磷组分对重金属进行了化学吸附,Cd~(2+)结合溶液中的K~+、Cl~-、PO_4~(3-)、CO_3~2-形成不溶于水的络合物,由ESEM对不同改性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前后的表面分析可知,吸附重金属镉后,改性生物炭表面出现含C、O、Si、P、Cd、K等元素的明显沉淀。因此,磷酸钾改性炭具有优异重金属吸附能力可能是由于磷酸钾富磷改性引入的含磷基团参与到重金属化学吸附过程中,和重金属发生沉淀或络合作用,生成难溶的磷酸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2
【图文】:

富磷改性毛竹生物炭对水体中重金属镉的吸附研究


研究路线图

生物炭,毛竹,表面形态


未改性毛竹生物炭(BC750)吸附Cd2+前后表面形态(左图为吸附前,中图为吸附后)右图为中图对应EDX结果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代宽;李心清;董泽琴;刘永霞;周思;周强;余浪;;生物炭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重金属修复应用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4年11期

2 杜见第;刘新宽;何代华;刘平;马凤仓;李芹;于仲睿;冯宁宁;;水热处理对电化学沉积HA涂层物相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4年03期

3 马铁铮;马友华;徐露露;付欢欢;聂静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农业生态修复技术[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4 唐秋香;缪新;;土壤镉污染的现状及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3年S1期

5 黄益宗;郝晓伟;雷鸣;铁柏清;;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6 丁淑芳;谢正苗;吴卫红;周溶冰;陈建军;;含磷物质原位化学钝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7 罗吉;;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及改进对策[J];环境保护;2012年18期

8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9 马新荣;王蕾;温宏利;巩爱华;;称重法配制标准溶液研究及其不确定度评估[J];岩矿测试;2010年06期

10 王海峰;赵保卫;徐瑾;车海丽;;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潜;福建省农户毛竹生产效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陈素红;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郑顺安;我国典型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的转化与迁移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帅忠芳;生物质外热法气—炭联产的实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2 潘丽萍;生物质炭对镉—阿特拉津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3 刘天嵩;区域污废水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制定方法及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陈健康;紫外辐射改性碳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丁华毅;生物炭的环境吸附行为及在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治理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14年

6 罗爱香;竹废料微波裂解及其产物性质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2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42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