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0 09:49
【摘要】:重庆三峡库区集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与大库区为一体,既有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时代使命,又有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任务。本文在对库区“新四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指数、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从库区整体和县域尺度以及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个时间节点对研究区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1)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综合指数整体提升明显,但“新四化”分指数中,信息化表现为“新四化”综合发展的短板。“新四化”综合指数在2000~2004年表现为低位波动增长阶段,2005~201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2010~2015年为稳定增长阶段。“新四化”综合指数在空间方位上集中性较强,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基本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以主城外围区为外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下降的格局。(2)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表现为小幅增长。生态压力、生态状态和生态响应三个分指数的变化特征各异,15年来库区生态压力由高变低,生态状态由低变高,而生态响应的走势则相对比较平稳。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阶段看则变化特征明显,其中2000~2005年以大幅增高为主要特征,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恶化;2005~2015年以持续降低为主要特征,生态环境质量转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上表现为高值重心已由库尾主城区向库腹山地丘陵区转移,生态环境质量极值分布范围减小,库腹区成为库区生态环境质量“增长极”,带动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3)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整体尺度的“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有限,相对发展指数未超过1。县域尺度的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均表现出“库尾高,库腹低”的局面。因此库区需处理好“新四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新四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4)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协调度指数和相对发展指数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圈层扩散现象,形成了以主城区高水平的片状集聚区为中心,向周边区县扩散的格局。受与主城距离的影响,在偏远区形成低水平的片状集聚区。因此,为实现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库区应加强落后区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库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县的发展。(5)2000~2015年重庆三峡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从拮抗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跨越式过程。结构组成上,实现了从“金字塔形”局面向“倒金字塔”局面的转变过程。耦合协调的发展类型,则经历了从2010年前以Ⅰ型为主要类型向2010年后以Ⅷ型为主要类型的跨越式过程。结构组成上,相对发展指数状态(滞后、同步和超前状态)实现了从2000~2005年的“金字塔形”局面向2010~2015年“水滴形”局面转变的过程。表明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在阶段更替和类型演替上均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但整体上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中间区县的链接作用,阻碍了库区“新四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库区应控制发达区县的过快发展,支持中间区县的快速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321
【图文】:

地理位置,库区,江津,武隆


究区概况理位置 库区指受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并有移民任务的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阶梯的过渡地带,其北靠秦巴山脉、东抵巫山、南倚云贵高原、西接川岭谷区,是我国重要的山地生态屏障区和脆弱区。重庆三峡库区'~31°44'N,105°49'~110°12'E)位于整个三峡库区的西段,为三峡工程核 以下简称“库区”,库区面积达 46118km2占三峡库区总面积的 85%,东西至江津、北起开州、南至武隆,人口近 2000 万,辖有 22 个区县,包城区(渝中、渝北、南岸、江北、巴南、大渡口、九龙坡、沙坪坝和北城外围区(涪陵、长寿和江津)、库中平行岭(丰都、武隆、忠县和石地山地丘陵区(万州、云阳和奉节)和腹地外围山地区(开州、巫山和

气候概况


图 2.2 研究区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气候概况 重庆三峡库区常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是典型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区。全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5~18℃之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500 m间,年降水量在东南部、东北部为 1200~1500mm。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9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左右。库区峡谷段山高坡陡,暖湿气流受地的抬升作用明显[56],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常引发地质灾害,加之长期不合理动,使库区水土流失严重。

概况,库区,重庆三峡库区,库岸稳定性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2 地形地貌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元的交汇处[55]。区内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中山为主,约占库区总面积96.57%,而平坝地区面积仅占库区面积的 3.4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最低点之间海拔相差近 2713.7m。全区地表坡度较大,25°以上的陡坡地面占全库区面积的 30.2%;而 0~15°的缓坡地、平缓地所占比例仅为 38.5%长期受冲刷、切割侵蚀,库区干支流库岸稳定性较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梅;刘茜;;观光农业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效应分析——以陕西汉中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康江江;周志民;;国内外“三化”协调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3 胡晨成;邵景安;余洋;;三峡库区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9期

4 崔木花;;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J];经济地理;2015年07期

5 尹鹏;刘继生;陈才;;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5年09期

6 孙禹;哈斯额尔敦;杜会石;;基于GIS的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模数计算[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5年01期

7 叶铭;牛玉东;;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化工业化现状分析与“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展望——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大众科技;2014年11期

8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0期

9 林倩茹;罗芳;许凡;;我国四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区域比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10期

10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经济地理;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伯宁;;三峡库区蓄水至172 m后通航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2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干杰赴陕西开展调研[N];中国环境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昱;榆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罗静;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8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48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