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6:43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多数河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底泥是河道中污染物的“汇”与“源”,是河道水体黑臭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底泥修复是解决水体黑臭问题的关键。本论文以扬州市黑臭河道水体修复示范工程研究为依托,系统开展了优势微生物选择、微生物固化载体选择、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河道底泥效果等研究,并利用实验室试验成果进行了实际应用。论文主要成果有:(1)从本地典型黑臭河道底泥中分别筛选出了 10株优势光合细菌(编号为G1~G10)和9株优势反硝化细菌(编号为F1~F9)。实验室试验结果显示G3菌株对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F8菌株的对筛选培养基中的硝态氮和总氮降解效果最好。因此,选择G3菌株和F8菌株为底泥土著微生物的优势菌。(2)选择沸石和活性炭作为微生物载体并进行了性能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载体在400℃温度时均体现出良好的活化效果;2)等温吸附试验表明,载体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氨氮的能力,且沸石稍优于活性炭;3)活性炭和沸石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为分别102.56mg/g和26.82mg/g,说明活性炭具有比沸石更大的吸附量;4)载体对反硝化细菌的最大吸附量为2.39X 107cfu/g,对光合细菌的最大吸附量为1.53×106cfu/g,两种载体均展现了良好的微生物菌液吸附能力。(3)将活化好的沸石和活性炭各20g分别投入光合细菌菌液和反硝化细菌菌液进行微量曝气固定化48h,电镜扫描结果显示,光合细菌-沸石组(GF组)、光合细菌-活性炭组(GH组)、反硝化细菌-沸石组(FF组)、反硝化细菌-活性炭组(FH组)光合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在载体上附着生长效果较好,微生物固化成功。(4)采用固化微生物的载体进行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修复实验,试验装置共5组,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GF组、GH组、FF组和FH组。至88d的试验期末,除对照组外,各试验组上覆水主要检测指标均得到了改善,其中GF组净化效果最佳,CODCr值由84.33mg/L 降至 41.98mg/L;NH3-N 和 TN 分别由 12.59mg/L 和 23.12mg/L 降至 0.78mg/L和1.20mg/L,且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TP值由1.48mg/L降至0.19mg/L。(5)至88d试验期末,各试验组底泥的主要指标差异明显,GF组底泥有机质从初始值88.31g/kg降至62.07g/kg,下降了 26.24g/kg,而GH组、FF组、FH组有机质仅分别下降了 13.89g/kg、14.91g/kg、11.20g/kg左右,对照组底泥有机质几乎没有变化;GF组底泥G值(底泥的生物降解能力)增量也最大,从初始的0.25×10-3kg/(kg·h)增至1.44X 10-3kg/(kg · h)。(6)试验90d后检测,各试验组底泥中的Cu、Zn、Ni、、Cr四种重金属含量最好的转移效果分别是7.40%、3.64%、18.39%、6.43%;Pb、Cd含量较低,两种离子最好的转移效果分别从 49.21mg/kg、2.15mg/kg 降到 38.57mg/kg、1.41mg/kg。而对照组中的 Cu、Zn、Ni、Pb、Cd、Cr含量仅分别去除了 1.49%、0.79%、8.31%、5.23%、6.64%和 1.25%。尽管GF组对重金属的转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试验组,但是总体来说试验对重金属的转移效果并不理想。(7)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显示,投加载体中的固定化微生物明显增大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而且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与底泥和上覆水中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一致。(8)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固化光合细菌的沸石(GF组)对污染底泥和上覆水的修复效果最佳。(9)采用固定化微生物进行了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试验,将固化光合细菌的沸石(7d一次)以0.5kg/m2强度均匀抛撒入试验河道底泥中,5个月后上覆水CODcr、NH3-N、TN、TP 浓度分别从 90.11mg/L、16.43mg/L、30.59mg/L、2.53mg/L下降为38.29mg/L、1.05mg/L、1.48mg/L、0.33mg/L,去除率分别为 60.04%、93.61%、95.16%、86.96%,底泥有机质从95.34g/kg降至69.41g/kg,底泥G值从初始的0.57×10-3kg/(kg · h)增至1.91×10-3kg/(kg · h),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底泥中的重金属转移效果不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2
【图文】:

生长曲线,生长曲线,筛选培养基,菌株


图2.1细菌的生长曲线逡逑每隔12h测定筛选培养基中细菌悬浊液0D值(培养液在波长600nm处的吸光度值),,逡逑根据OD值绘制光合细菌菌株G3和反硝化细菌菌株F8的生长曲线(见图2.1邋),研宄2个逡逑菌株在筛选培养基中生长过程特征。随着细菌的生长,细菌悬浊液中的细菌数量增多,培逡逑养液逐渐变得浑浊

失重率,载体,单位质量,水体底泥


林舒康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研究此,为了保证载体既能够进行良好地活化,又能保持载体本身孔隙结构和发生太大改变,本试验选择在40(TC温度下对载体进行活化,既保证载体能的水分,又能提高载体孔隙结构的单位质量比表面积,进而提高单位质量载吸附量。逡逑一■一沸石

等温吸附线,载体,沸石,活性炭


0逦100逦200逦300逦400逦500逦600逦700逦800逡逑温度/0C逡逑图3.1载体的失重率逡逑3.3.2载体等温吸附线逡逑5邋-逡逑—H—沸石逦^ ̄逦H逡逑?逦一邋A—活性炭逡逑4逡逑|3-逦/逡逑rb-?逦B逡逑g2-逦/逡逑逦A逦A逡逑./邋NB,逡逑q邋牛逦|逦|逦|逦|逦|逦l_逡逑0邋1020逦40逦60逦100逦150逦200逦250逡逑溶液初始氨氮浓度(mg/L)逡逑图3.2载体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线逡逑活性炭和沸石载体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线如图3.2所示,由图可见,载体对氨氮的吸附逡逑量是随着氨氮溶液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氨氮浓度下,沸石对氨氮的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逄守杰,金爱莲,刘畅;细河底泥污染特征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3年01期

2 李龙淮;;小安溪河底泥污染调查与评价[J];重庆环境科学;1988年06期

3 陈谅闻 ,洪紫萍;鉴湖底泥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4 张毓祥;刘登国;;底泥营养物通量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5 廖震;;城市河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年23期

6 苏丽丹;林卫青;杨漪帆;朱永青;;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7 龚春生;姚琪;赵棣华;吴云海;丰茂武;;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陈春梅;刘国;夏蕾;张雯;许小芳;辜昊;;动态模拟功能土原位覆盖抑制底泥磷释放[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年06期

9 郭峗;赵秀红;黄晓峰;李海妮;邱伟建;;原位活性覆盖抑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研究及工程化应用[J];环境工程;2018年06期

10 张纯敏;;太湖西沿岸区底泥污染及生态应急清淤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1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殷效玲;周立;郑祥民;;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支流底泥污染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海阔;李一平;杜观超;陈红卫;高旭;李峰东;朱立琴;;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氧化层对污染物释放影响机理[A];2018(第六届)中国水生态大会论文集[C];2018年

3 李楠;魏全伟;田在峰;;河流底泥污染控制技术进展[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潘晨;陶玉炎;耿金菊;王荣俊;陈志宁;张宇峰;任洪强;;京杭运河常州段泥水界面无机氮交换过程模拟研究[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莉君;朱伟;吕一彦;王升位;;南京市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6年

6 杨泽平;赵远;王乐阳;孙辰鹏;张念慈;刘家曾;;城市内河水体中不同断面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周雪君;美舍河治理首提“负责15年”[N];海口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计思佳 叶媛媛 实习生 钟圆圆;海口“四重奏”创新治理美舍河[N];海南日报;2017年

3 本报特约评论员;把握关键 科学施治[N];淄博日报;2015年

4 本报记者 尹晓宇;治理底泥,莫让污染转移[N];人民日报;2018年

5 记者 林春挺 蓝之馨 实习生 宋雅博;广州治水十年未竟路[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万佳;改性纳米氯磷灰石稳定底泥重金属Pb及其对底泥微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2 张景辉;湖库重金属污染底泥安全处置成套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D];天津大学;2017年

3 林建伟;地表水体底泥氮磷污染原位控制技术及相关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张志红;疏浚底泥污染物在粘土防渗层中的运移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琼;汤浦水库底泥中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5年

2 任亚军;扬州城区水体和表层底泥中3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时空分布及风险评价[D];扬州大学;2018年

3 林舒康;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4 易元杰;东洞庭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估及稳定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5 冯发堂;城市黑臭河流底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6 刘彤;沉水植物与活性覆盖材料联合控制底泥氮磷释放效果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7 夏蕾;功能土原位覆盖抑制黑臭水体底泥磷释放[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8 石苗;渭河陕西段底泥释放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9 周茂飞;氧化剂联合生物促生剂与沉水植物修复黑臭河道底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0 谢瑞桃;黑臭河流底泥在绿化种植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6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56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