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磁性磺酸基互花米草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重金属及染料的吸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6:29
【摘要】:互花米草是一种具有极强种间竞争力的入侵植物,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后,其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迅速扩大,在中国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爆发,威胁着当地生态系统和沿海水产养殖。数量巨大的互花米草如何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现实意义。互花米草的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成分,可以将其进行改性提高处理性能,运用到污水处理领域。本论文利用吸附法处理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甲基紫、Cu(Ⅱ)和Hg(Ⅱ),采用的吸附剂原料即为互花米草,通过其与AMPS单体(2-丙烯酰氨基-2-甲基-1-丙烷磺酸)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引入磺酸基团,再与Fe_3O_4相结合制备出具有磁性、易于分离、性能优良的吸附剂既可以达到净化废水的功效又实现了入侵种的资源化利用。本论文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探究磺酸基改性的最佳反应条件,利用SEM、XRD、FTIR、XPS及磁性分析等表征方法研究互花米草在改性前后的变化情况。通过磁性吸附剂对染料及重金属离子的静态吸附实验获得吸附剂的投加量、溶液的pH值、吸附时的温度、吸附时间与吸附性能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式和吸附热力学模型拟合,深入探究静态吸附机理。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探究柱高、流速和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进行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拟合。主要结论如下:(1)磁性互花米草吸附剂(MSMSA)最佳改性条件。磺酸基改性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为:改性温度AMPS单体投加量高锰酸钾浓度改性时间;最佳改性条件为:1.6g的预处理互花米草,348.0mmol/L的引发剂KMnO_4,4.8g的AMPS单体,313K温度下反应3h,磁性Fe_3O_4和磺酸基互花米草的最佳质量比为1:3。SEM分析表明,改性改变了互花米草的形貌特征,互花米草由改性前的表面平滑变为改性后的疏松多孔;通过FTIR分析,发现在1161cm~(-1)和1318cm~(-1)处分别出现了S=O的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和不对称伸缩振动峰,通过XPS分析发现互花米草增加了S2p峰(164ev),证明磺酸基成功接枝到互花米草上;XRD分析显示MSMSA中出现与Fe_3O_4相对应的峰位置,磁滞回线分析表明MSMSA具有超顺磁性,说明互花米草与Fe_3O_4成功结合,吸附剂具有磁性。实验表明,磁性互花米草吸附剂对于染料和重金属的去除率较未改性时分别提高了30%和50%,吸附性能大有提升,且易于固液分离。(2)MSMSA对染料及重金属离子的静态吸附。MSMSA对亚甲基蓝、甲基紫、Cu(Ⅱ)、Hg(Ⅱ)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5g/L、0.5g/L、2g/L和2g/L;对于亚甲基蓝和甲基紫的最佳吸附pH为8,对于Cu(Ⅱ)、Hg(Ⅱ)溶液的吸附最佳pH为5;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量的增加,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变短;MSMSA经过3次吸附-解吸实验,去除率略有减少,但去除率均高于91%。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MSMSA对于四种污染物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通过准二级方程计算出的饱和吸附量与实际实验所得的吸附量也更为接近,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式分析表明,对于亚甲基蓝、甲基紫和Hg(Ⅱ)的吸附适用于Langmuir等温式来描述,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而对于Cu(Ⅱ)的吸附更适用于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剂在表面吸附了第一层Cu(Ⅱ)后,由于范德华力的存在,仍然可以进行多层吸附。实验中323K时MSMSA的对亚甲基蓝、甲基紫、Cu(Ⅱ)和Hg(Ⅱ)的饱和吸附量最大,分别为188.68、185.18、27.38和25.92mg/g。热力学分析表明,MSMSA对于污染物的吸附属于自发不可逆过程,是吸热反应,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的进行。(3)MSMSA对重金属离子的动态吸附。增大吸附剂填充柱柱高、减小重金属溶液流速和浓度,可以延长填充柱的穿透时间,提高其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47,通过两种模型计算出的平衡吸附量与实际得到的数据相近,二者均能很好的描述动态吸附过程,吸附柱的轴向扩散非限速步骤。通过盐酸洗脱可以实现填充柱的再生,第三次填充柱的吸附量为第一次吸附量的88%左右,经过3次动态吸附,仍保持较好的吸附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TQ424
【图文】:

接枝共聚反应,纤维素,机理


图 2-1 纤维素与 AMPS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Fig2-1 Graft co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of cellulose and AMPS.2.2 磁性吸附剂的合成

去除率


图 3-1 改性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Fig.3-1Effect of the modified temperature on the removal rate3.1.1.3AMPS 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投加量,去除率,引发剂浓度


图 3-2 AMPS 投加量对去除率的影响Fig.3-2 Effect of the dose of AMPS on the removal rate3.1.1.4 引发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珊珊;时宇;黄黄;陈为祥;刘金娥;苏海蓉;徐杰;;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互花米草光合碳的分配[J];生态环境学报;2019年02期

2 安婉丽;高灯州;刘晴晴;王志萍;陈蔷;曾从盛;;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6期

3 陈志明;;海滩互花米草生长区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水产养殖;2016年11期

4 代超;;夏季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植物甲烷传输研究[J];绿色科技;2017年02期

5 何真真;柴民伟;魏远;刘立民;石福臣;;氯化钙对互花米草镉积累及胁迫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年06期

6 陈启康;田曾元;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Ⅳ)(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年01期

7 陈正勇;王国祥;刘金娥;宣勇;徐伟伟;仇乐;王刚;;苏北潮滩群落交错带互花米草斑块与土著种竞争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0期

8 陈启康;田曾元;沙文锋;顾拥建;戴晖;朱娟;;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Ⅳ)[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9 许珠华;;福建治理互花米草试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10 张利权;;“刈割+水位调控”综合治理互花米草[J];园林;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辉;张利权;管玉娟;;互花米草种群扩散动态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河口海岸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曾艳;彭少麟;;无瓣海桑与海桑混种对互花米草的控制效应强于无瓣海桑[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江锦祥;李荣冠;林俊辉;林光辉;郑成兴;王建军;林和山;黄雅琴;王新丽;;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防控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葛宝明;鲍毅新;程宏毅;胡知渊;张代臻;;滩涂互花米草不同入侵阶段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缪伏荣;刘景;郑敬钗;;互花米草对幼兔生长性能的影响[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6 韩定定;;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浅探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的入侵扩散规律[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 ——中国交叉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7 许华美;;治理互花米草营造红树林修复湿地生态[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张宜辉;黄冠闽;方清;王文卿;陈鹭真;林光辉;;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相互作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静;田广红;彭少麟;杨雄邦;陈蕾伊;曾艳;刘文辉;何克宏;;无瓣海桑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化感作用比较研究[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10 曾艳;田广红;杨雄邦;陈蕾伊;李静;安东;雷振胜;唐虹;彭少麟;;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斌;互花米草利弊辩[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方正飞 高悦;“互花米草”入侵 沿海湿地打响保卫战[N];中国海洋报;2019年

3 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李静;厦大科研团队发现互花米草成为“超级入侵者”的机制[N];福建日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吴祥贵;草丛泥洼展技能[N];中国海洋报;2019年

5 南京大学盐生植物实验室 钦佩;互花米草生态效应两面观[N];中国环境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潘抒捷 杨珊珊;对付互花米草入侵 厦门找到好办法[N];福建日报;2017年

7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孙丽云 王潇;水稻+互花米草=耐盐碱水稻?[N];青岛日报;2017年

8 杨小英;互花米草疯长侵袭海滩[N];北海日报;2011年

9 记者 董立万邋通讯员 杨瑛;互花米草生死去留再起争议[N];中国海洋报;2008年

10 徐瑞哲;“互花米草”或能造纸发电[N];解放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浦东;种间竞争条件下互花米草光谱特征分析及叶绿素含量反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明月;中国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遥感监测及变化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8年

3 陈中义;互花米草入侵国际重要湿地崇明东滩的生态后果[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贺鹏;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的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卿;长江口盐沼植物群落分布动态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7年

6 冯建祥;互花米草入侵和利用本土红树植物防控情境下红树林湿地食物网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13年

7 肖燕;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的克隆性对海滨湿地关键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聪;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景观演变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清华;高杆型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入侵机制:快速进化变化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陈慧丽;互花米草入侵对长江口盐沼湿地线虫群落的影响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骁;植物入侵对海岸带湿地土壤碳动态和CH_4排放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9年

2 童睿;磁性磺酸基互花米草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重金属及染料的吸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3 孟寒玉;互花米草入侵下漳江口红树林区两种蟹类分布与生境选择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4 陈欣淙;大尺度纬度梯度下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开花物候格局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5 杨俊芳;现代黄河三角洲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遥感监测与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赵秋毅;泉州湾红树植物秋茄治理互花米草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7 刘振;互花米草耐盐基因MDH和BADH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烟台大学;2019年

8 朱红雨;滨海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光合、生长及生物量对模拟增温的动态响应—实验与模型估算[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朱晓泾;生态治理后互花米草二次入侵的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10 陈桂香;互花米草入侵对中国亚热带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及其稳定性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0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60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