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我国下水污泥处置生命周期环境与经济集成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1 21:51
【摘要】:本文采用生命周期环境与经济集成的方法来评价中国下水污泥处置的12条主要流程。结果表明,在污泥处置所有流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中,人类毒性和海洋生态毒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体富营养化、陆地生态毒性、水体生态毒性和气候变化影响类别。剩余的中间点影响类别如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氧化、电离辐射等均可以忽略不计。污泥厌氧消化阶段对于气候变化中间点影响类别的贡献是最大的。重力浓缩、脱水和干化阶段在整个污泥处置流程中所产生的环境负荷可以忽略不计。由于污泥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泥的体积并且可以考虑能源回收,因此这一过程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和经济负荷。污泥填埋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最高,而污泥焚烧过程产生的环境负荷最低。其中,污泥填埋过程中的汞排放和铅排放是人类毒性这一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而污泥焚烧过程中的钒排放是海洋生态毒性这一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者。然而,填埋和焚烧过程中的能源回收又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和经济负荷。人类毒性和经济成本都随着电力回收能力之间呈线性关系,它们均随着电力回收能力的增加而降低。在污泥填埋或污泥焚烧过程中,电力回收能力每增加100kWh/T-DS,人类毒性和经济成本就会相应地减少23.5 kg 1,4-DB eq和8.2美元。从污泥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来看,原材料和电力的消耗在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此外,含有污泥厌氧消化阶段的污泥处置流程的经济成本要比不含有污泥厌氧消化阶段的处置流程的经济成本低很多,主要是由于污泥厌氧消化阶段的有机物降解率达到50%,可以较大的减少污泥的体积,从而降低了污泥的处置成本。污泥厌氧消化阶段所产生的电力回收对降低污泥处置的成本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影响评价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MPACT2002+方法作为比较,同样对污泥处置的12条流程分别进行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可知,采用ReCiPe方法来计算我国污泥处置各个流程所产生的环境负荷是合理的,可靠的。对主要流程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污泥焚烧和污泥填埋阶段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分别是最大的和最小的,这与之前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污泥在农业利用阶段的重金属排放应该满足环境容量的标准。本研究结果最终表明重力浓缩、厌氧消化、脱水以及焚烧这一流程的处置是最适合目前中国污泥处置的方式因为污泥厌氧消化和焚烧过程中的能源回收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环境和经济负荷。无论是大型、中型、小型还是新建的、扩建的污水处理厂,都应该参照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来对污泥处理厂进行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03
【图文】:

毒性,类别,中间点,人类


如图3-2所示,污泥处置各流程的全生命周期正规化评价结果中,人类毒性逡逑和海洋生态毒性影响类别是最高的。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导致送两个中间点影响类逡逑别较其他影响类别高的原因,我们具体分析了污泥焚烧和污泥填埋过程中主要物逡逑质的贡献情况。如图3-3所示,对于海洋生态毒性送一中间点影响类别,污泥填逡逑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结果


一生命周期成本评价Fig.3一LGCaislysis

毒性,类别,中间点,人类


如图3-2所示,污泥处置各流程的全生命周期正规化评价结果中,人类毒性逡逑和海洋生态毒性影响类别是最高的。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导致送两个中间点影响类逡逑别较其他影响类别高的原因,我们具体分析了污泥焚烧和污泥填埋过程中主要物逡逑质的贡献情况。如图3-3所示,对于海洋生态毒性送一中间点影响类别,污泥填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子瑞;国内外污泥处置和管理现状[J];环境卫生工程;2002年02期

2 冯明谦,罗万申,蒋岭,杨小文,杜英豪,冀滨弘;深圳特区的污泥处置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6期

3 张新华,朱维斌,张龙江;污泥处置技术探讨[J];四川环境;2003年02期

4 刘烨,田一梅,从月宾;污泥处置与资源化新技术探讨[J];四川环境;2004年06期

5 郑军南;严力蛟;;上虞市污泥处置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2008年03期

6 ;江苏拟出污泥处置新规定[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年12期

7 周海龙;石兰兰;林蔓;;佛山市市政污泥处置管理与技术探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年04期

8 李杨;秦丽媛;杨虹;;污泥处置方法分析与鹤岗市污泥处置方向探索[J];科技资讯;2008年13期

9 田悦;;金隅新北水污泥处置闯新路[J];中国水泥;2008年11期

10 李淑英;;获得近5000万元资金支持 建立首条污泥处置线 金隅新北水发力破解污泥处置难题[J];中国建材;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付伟;林斌;;宁波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分析研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岳宝;陈淼;;“产业协同、循环利用”——城市生物污泥处置新模式[A];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周建梅;周黎明;李兴阔;卢彩虹;刘波;;微波技术在污泥处置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4 李海波;李亚东;李克顺;;剩余污泥处置及其在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分析[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向平 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污泥处置力求无害化和资源化[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梅军;武汉将建多座污泥处置中心[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蔡建升 谢乒;污泥处置可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江西明确污泥处置目标[N];中国建设报;2011年

5 泥客庄主;中国该怎么汲取美式教训?[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周兆木 通讯员 陆丽君;花5年攻克污泥处置难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陈湘静;污泥处置应尽快破除误区[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穆菁 江苏(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污泥处置为何进展缓慢?[N];中国环境报;2014年

9 记者 张建;我国污泥处置设施建设缓慢[N];经济参考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杭春燕 本报通讯员 高杰;污泥处置:环境监管新难题[N];新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常青;我国下水污泥处置生命周期环境与经济集成评价[D];山东大学;2015年

2 唐德昕;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小城镇污泥处置方案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8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78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