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沉积物再悬浮下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间的分配过程与控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07 04:40
【摘要】:本研究通过沉积物传统磷形态提取和吸附分配的方法结合颗粒物的粒径分离,探索悬浮扰动情况下外源磷输入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和驱动机制。通过藻类培养实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生态风险,为进一步细化沉积物磷内源风险的评价和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科学依据。调查了扰动悬浮强烈的镇江-无锡段京杭运河水质和沉积物,并以京杭运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离出五组粒径颗粒物(50-150μm,30-50μm,10-30μm,5-10μm和5μm),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理化性质,磷吸附-解吸能力和藻类对其的生长响应做了相关研究;同时设计三组扰动悬浮实验装置(Column 1:扰动悬浮,Column 2:扰动悬浮加磷,Column 3:扰动悬浮加磷加碳源)进行为期90 d的实验,对装置内上覆水,孔隙水铁、磷和沉积物不同粒径组颗粒进行磷形态进行监测和分级提取,研究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结果如下:(1)运河上覆水呈弱碱性,DO含量较高,氮磷污染较为严重,整体水质处于IV水标准。悬浮物中值粒径处于10μm左右,沉积物TP污染从上游的343.4mg/kg上升到下游的2703.1 mg/kg,污染物主要富集在沉积物上。(2)粗颗粒组(10-150μm)矿物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细颗粒(10μm)含有比粗颗粒更多的矿物和有机质组分。并且铁、铝和有机质组分随着分离颗粒物粒径的减小呈上升的趋势。五组粒径颗粒物的磷分级提取结果也同样表明,细颗粒上富集更多的活性态磷,各个粒径颗粒物在厌氧状态下都具有释放磷的风险。(3)在90 d扰动分配实验中,五组粒径颗粒物(50-150μm,30-50μm,10-30μm,5-10μm和5μm)上的生物有效磷(BAP)比例,好氧状态下分别为14.7%,17.0%,16.6%,22.9%和28.8%;厌氧状态下分配比例分别为9.6%,19.5%,19.5%,25.4%和26.0%;铁磷和铝磷是颗粒物上主要富集形态,并且在持续悬浮沉降过程中,铁磷有向铝磷转化的趋势。但受有机质调控的氧化还原条件,在微生物作用下又重新活化了沉积物上铁、铝矿物,增加了对磷的赋存能力,同时也增加了悬浮磷的爆发释放风险;磷在颗粒物上的分配过程主要受各个粒径颗粒物上铁、铝矿物和有机质的调控,受钙化合物的影响不明显。(4)细颗粒(10μm)具有更强的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在中性水体中对磷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具有较低的释放风险;5μm颗粒物在pH=10时磷的释放量达到404.3 mg/kg是30-50μm颗粒物的释放量的10倍,表明细颗粒磷释放对环境pH的升高极其敏感;通过藻类培养实验发现,细颗粒对藻类的供给能力要远强于粗颗粒,5μm颗粒物做磷源导致藻类的生长是30-50μm颗粒物做磷源的5.6倍。主要是藻类生长导致环境中pH升高,使富集在细颗粒上大量的铝磷释放出来,导致藻类爆发生长,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图37表11参9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
【图文】:

自然系统,中磷,循环过程,磷分级


图 1 自然系统中磷循环过程Fig. 1 Phosphorus cycle proces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1.2.2 磷循环过程中形态转化特征沉积物中磷的含量远超上覆水,同时磷以不同形态赋存在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对环境产生的风险也不一样。国内对沉积物的风险评价大多通过磷形态提取的方法评估,杨宏伟通过前三态提取生物可利用磷评估了黄河不同河段沉积物的磷释放风险[37];李慧也通过对锦江河沉积物进行分级提取和等温吸附实验,判断底泥疏浚并未减缓湖泊的内源污染[38];Liu 等对疏浚后湖泊悬浮颗粒物的磷形态提取证明,悬浮颗粒物可以增加沉积物的内源负荷[39]。不过目前磷分级提取缺乏一个统一的提取和定义方法,本文以运用较广泛的Psenner 磷分级提取方法介绍各个形态的磷的环境风险。磷分级提取是人为的采用化学提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磷分成不同环境风险的磷,对进一步准确评估沉积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京杭运河,采样点,无锡,水质调查


京杭运河镇江-无锡段水质调查分析 2.京杭运河镇江-无锡段水质调查分析2.1 研究方法2.1.1 研究站点概况与采样调查时间研究区域位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的上游,河网密布,水文复杂,航运频繁。关于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地形等更多细节可以参考[57]。选取京杭运河无锡-镇江段上 5 个采样点(J1-J5)作为研究地点(图 2),采集沉积物和上覆水进行分析,采样时间为 2016 年 1 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丹东;王元元;宋进喜;孙雅琪;张国涛;;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5期

2 李超;王丹;杨金燕;王燕;丁士明;;巢湖沉积物有效磷的原位高分辨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2015年06期

3 罗婧;王敬富;杨海全;徐洋;陈敬安;;湖泊沉积物孔隙水磷酸盐含量原位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4年05期

4 王尚;李大鹏;;不同扰动强度下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对磷吸收和固定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4年06期

5 陈小华;李小平;程曦;王菲菲;陈无歧;;太湖流域典型中小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分析(19912010年)[J];湖泊科学;2013年06期

6 刘静静;董春颖;宋英琦;孙培德;;杭州西湖北里湖沉积物氮磷内源静态释放的季节变化及通量估算[J];生态学报;2012年24期

7 高敏;张生;罗强;崔永波;;乌粱素海不同粒径沉积物吸附磷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11年06期

8 朱红伟;张坤;钟宝昌;王道增;;泥沙颗粒和孔隙水在底泥再悬浮污染物释放中的作用[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1年05期

9 王超;邹丽敏;王沛芳;林志评;;典型城市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形态的分布及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10 金相灿;孟凡德;姜霞;王晓燕;庞燕;;太湖东北部沉积物理化特征及磷赋存形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783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83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