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20:2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旅游经济活动的开展既为大众放松心情提供广泛场所,同时也带动诸多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是云南成为旅游大省的先天禀赋;生态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复杂,是云南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天不足。在发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云南省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运用物理学中耦合机制,构建了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通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和熵值赋权的权重确立,形成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了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6-2015年旅游经济效益指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云南省旅游经济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生态环境效益指数则呈现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说明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相对于旅游经济发展滞后,旅游经济效益指数自2011年开始超过生态效益指数,表明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2)2006-2015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从2006年到2012年为上升阶段,自2012年开始协调度有所下降,这与云南省生态环境效益指数降低有密切的联系。(3)2006-2015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发展度都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6开始的严重失调衰退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类,说明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有向好的趋势。最后,对以上结果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挖掘保护文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保力度等促进云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二者协调既要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X22
【图文】:

旅游接待,云南省,海外游客


293.9 万人次,与上年相比增加 14.2%,其中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分居前三;2015 年丽江、昆明、迪庆分别累计接待海外游客共计 115.4 万人次、114.5 万人次和 99.9 万人次,分别位居云南省海外旅游者接待量前三,各自占云南省海外游客总量的 20.2%、20.1%、和 17.6%。

旅游收入,云南省


图 3.2 2006-2015 年云南省旅游收入3.2.5 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1)云南旅游经济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更有 15 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特有,这 15 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均占全国该民族总人口的 80%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到 1532 万人,约占云南省总人口数的 33.4%,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千万人次的 3 个省区之一。在云南省区域内,其中少数民族自治的区域面积多达 27.8 万平方千米,约占云南省土地总面积的 70.1%。云南少数民族交错分布,表现出大杂居与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其中彝族、回族在云南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并保留了自己古老的民族传统风俗,这些文化风俗体现在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建筑艺术等各方方面面,如:灿烂辉煌的白族风情、悠久绵长的纳西风情、鲜为人知的独龙族风情等,云南民族风情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一颗明珠,独特璀璨的民族风情更是云南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张名片。

旅游总收入,云南省,第三产业,民族文化


图 3.3 2006-2015 年云南省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和 GDP 比重3.2.6 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1)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云南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不够稳定,道路等建设难度大 、成本高。在铁路方面;受地势条件所限,与其它地区相比行驶速度较慢,这大大增加了入境旅客的不便,同其它西南省份相比云南也是最晚开通高铁的省份。在公路方面;云南大部分地区是山地高原,平原峡谷地区较少,公路行驶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航空运输方面;云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与之相配套的航空运输相对滞后。云南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建设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时候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安全。(2)民族文化的流失和继承开发问题;云南民族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原民族文化的流失,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可以吸引旅客的热情参与,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当地发展,但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可能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另一方面;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满凤;宋颖;许娟娟;刘奇;;基于协调性约束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综合效率评价[J];管理评论;2015年06期

2 熊鹰;李彩玲;;张家界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3期

3 杨主泉;张志明;;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郭晓东;李莺飞;;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开发研究;2014年02期

5 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年05期

6 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年05期

7 孙乾坤;李豫新;任凤;;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度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年17期

8 石惠春;刘鹿;汪宝龙;刘伟;;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李丽娟;;构建我国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庞闻;马耀峰;杨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比较研究——以上海、西安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耀峰;;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时空动态模式研究略述[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帅;江西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2 王秋元;武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崔园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测度及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李栋雁;我国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冉红;新疆旅游经济地区差异性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8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88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