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ZnO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吸附U(Ⅵ)的晶面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7:38
【摘要】: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分别由棒状、片状自组装而成的纳米结构氧化锌,基于XRD、SEM、TEM和BET等技术系统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形貌、晶面及表面特征;结果显示,棒状自组装ZnO的比表面积为14.57m~2 g~(-1),主要暴露非极性的(100)晶面,片状自组装ZnO的比表面积为36.56m~2 g~(-1),主要暴露极性的(001)晶面。在成功制备所需结构的ZnO后,对比测定了上述两种纳米结构ZnO对铀离子(Ⅵ)的吸附性能,分析吸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征,测定吸附溶液中溶出Zn~(2+)离子的浓度,关联ZnO的晶面结构,探究吸附机理。主要结论如下:铀浓度C_0=50 mg L~(-1)时饱和吸附量为75.1 mg g~(-1),铀浓度C_0=500 mg L~(-1)时饱和吸附量为920.75mg g~(-1);棒状自组装纳米结构ZnO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和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R~2=0.873),表明为化学吸附过程;采用ICP-MS测定不同吸附时间溶液中Zn(Ⅱ)的溶出量,结合两种晶面的结构差异及其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对铀吸附性能的从高到低顺序为:(100)(001)。这一活性差异可能是锌原子的密度和排列方式在不同晶面上有所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43.36;X591
【图文】:

ZnO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吸附U(Ⅵ)的晶面效应研究


ZnO棒对铀(VI)的吸附机理Figure1.1ProposedmechanismoftheadsorptionofUranium(VI)overZnOrods

形貌,纤锌矿,晶体结构


离子组成的系列交替平面,沿 c 轴交替堆叠(图 1.2),属于六方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 4,空间占有率约为 68%,每个锌原子位于形成的四面体间隙中,同样,每个锌原子位于 4 个相邻氧原子形中。晶体的对称性使得纤锌矿氧化锌沿 c 轴的<0001>方向具有极的压电和热释电性能,可用作机械致动器和压电传感器[9]。此外带隙(3.37 eV)的半导体,对紫外光有强吸收,通过掺杂可以得到适当方法,可以制得纳米梳、纳米颗粒、纳米螺旋/纳米弹簧、等多种形貌的 ZnO 纳米晶[10]。轴方向的晶面具有极性,是纤锌矿 ZnO 的一个重要特点:带层和带负电的 O-(0001)层交替排列,晶面指数采用经典的四轴定极性的{0001}面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常常容易发生表面重构[11-1外两个面是具有更低表面能的{2110}和{0110},均为非极性面。

形貌,晶面,生长形貌,一维


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其光电、压电及催化等方面新奇特性的报道大量涌现[32]。维结构氧化锌锌纳米棒和纳米带属于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其暴露晶面和形貌特。此一维结构的形成源于生长常朝着暴露有低能量晶面的竖直方晶面{0001}的暴露比例较低,如图 1.3(a)和(b)所示。如引入平行1}足够量的缺陷[33],沿着极性晶面生长则可得到主要暴露{0001}晶纳米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良树;谭凯旋;邓昌爱;陈仲清;郑伟娜;王晓;;活性污泥吸附铀的性能及机理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2 熊正为;王清良;郭成林;;蒙脱石吸附铀机理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3 王长福;刘峙嵘;曾凯;;树脂在吸附铀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湿法冶金;2015年04期

4 王清良;韦克钢;张琪;黄龙;胡鄂明;许娜;;二氧化硅胶体聚合体吸附铀的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5 隋利军;;碳材料在吸附铀方面的应用[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6年02期

6 夏良树;谭凯旋;郑伟娜;王晓;;应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榕树叶吸附铀的机理[J];化学工程;2010年11期

7 谢水波;李仕友;王清良;刘奇;陈泽昂;;粉煤灰吸附铀的影响因素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8 廖容;王新宇;杨旅涵;程科;;影响黏土矿物吸附铀的因素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7年21期

9 夏良树;张晓峰;黄欣;;凹凸棒石与硫酸亚铁协同吸附铀[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10 刘文娟,徐伟昌,王宝娥;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微生物吸附铀的影响[J];铀矿冶;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明学;董发勤;雷伟;周弘;曹文珞;林守贵;;培养条件下酵母菌吸附铀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姚培培;罗明标;周维娜;王玲玲;尧婉婷;陈景丽;;黄铁矿对铀的吸附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3 程仲平;曹小红;张志宾;刘云海;;P(AMPS-AM)/介孔碳复合材料吸附铀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4 张文龙;刘云海;曹小红;张志宾;;磁性水热碳的制备及吸附铀性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国文;新型功能化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素素;磷酸化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

2 惠俊杰;聚合物复合二硫化钼的制备及其吸附铀(Ⅵ)的性能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年

3 任娇娇;ZnO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吸附U(Ⅵ)的晶面效应研究[D];南华大学;2019年

4 王芳;磁性核壳CoFe_2O_4@SiO_2@PIL-A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5 成彬;新型功能化生物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铀的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6 丁小燕;某尾矿库下游地下水中铀的吸附与迁移规律实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8年

7 吴瀛灏;铀尾矿区铀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规律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年

8 邹路明;Staphylococcus aureus LZ-01吸附铀的机理分析[D];兰州大学;2014年

9 李琴;介孔碳复合材料吸附铀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10 范黎锋;大肠杆菌配合植酸吸附铀(Ⅵ)的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90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90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