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不同污染水平下三种道路绿化树种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生理响应

发布时间:2020-08-13 02:50
【摘要】:颗粒物已成为多数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植物作为城市大气颗粒物天然过滤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植物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及其对颗粒物污染的生理响应,对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植物滞留颗粒物后的生理响应鲜有报道。本论文在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选择临安高速路口和校园两种颗粒物污染水平下的杜鹃(Rhododendron x pulchrum Sweet)、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和红叶石楠(Photinia x fraseri Dress)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污染水平下三种植物在不同季节叶表面颗粒物滞留量及其生理响应。结果显示:(1)三种常见绿化树种颗粒物滞留能力高低为杜鹃桂花红叶石楠。红叶石楠滞尘能力受季节影响最小。植物滞留的颗粒物主要集中在叶表面以及叶表的大颗粒物上。叶表面滞尘量占总滞尘量50%以上;植物叶表滞尘量中大颗粒物占比均在45%以上;植物蜡质层滞留颗粒物主要集中在大颗粒物和粗颗粒物中。持续高温会导致植物滞尘能力下降。(2)颗粒物污染对植物生长情况起着负作用,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补偿点(L_(CP))、光饱和点(L_(SP))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颗粒物堵塞植物气孔导致了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细颗粒物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3)颗粒物污染会导致植物体内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变化不大,过氧化物酶(P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的植物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三种常见绿化植物中,红叶石楠抗逆性最强,杜鹃对颗粒物污染胁迫最敏感;杜鹃最适合种植在污染地区,通过滞留更多的颗粒物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5.122;X513
【图文】:

分布图,样点,分布图,糙伏毛


图 2.1 样点分布图Figure 2.1 Samples and plant species distribution map2.2供试树种杜鹃为半常绿灌木,系杜鹃花科杜鹃花属,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也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是重要的园林树种之一[68-69]。杜鹃分枝多而纤细,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叶革质,常集生枝端,卵形、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 1.5~5cm,宽 0.5~3cm,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微反卷,具细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桂花为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北至秦岭以南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由于其生长健旺、抗性较强,以及独特的意境寓意在园林绿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0-71]。桂花小枝黄褐色,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 7~14.5cm,宽 2.6~4.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敏忠;汉瑞英;陈健;;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综述[J];北方园艺;2015年11期

2 吴琳;沈建东;冯银厂;毕晓辉;焦荔;刘双喜;;杭州市灰霾与非灰霾日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3 刘玲;方炎明;王顺昌;谢影;杨聃聃;;7种树木的叶片微形态与空气悬浮颗粒吸附及重金属累积特征[J];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4 戚继忠;魏进华;张倩;刘瑞华;;城市树木滞尘能力研究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03期

5 王会霞;石辉;李秧秧;;城市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对滞尘能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2期

6 叶子飘;;光合作用对光和CO_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7 樊慧敏;赵志军;贾春波;王彦敏;王建书;张素军;;石楠与红叶石楠光合特性的比较[J];浙江农业学报;2009年05期

8 吴丽君;;红叶石楠推广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9 芦建国;连洪燕;;红叶石楠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10 汪月霞;孙国荣;王建波;曹文钟;梁建生;余政哲;陆兆华;;NaCl胁迫下星星草幼苗MDA含量与膜透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791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91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7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