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环渤海主要河流及渤海海域无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浅析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55
【图文】:
图2-2标准缓冲溶液pH值随温度变化[671逡逑Fig邋2-2邋Standard邋buffer邋solution邋pH邋value邋varies邋with邋temperature逡逑pH样品采集是加入了饱和HgCb溶液进行生物灭活,而Hg解反应[68]:逡逑HgCl2邋+邋H20邋^邋Hg(0H)Cl邋+邋HC1逡逑HgCh的水解反应影响样品的pH值,因此于2011年8海的水样,共计37对、74份样品进行了邋HgCh水解反应
逦9/12逡逑日期逡逑图2?4邋DIC标准曲线误差评估逡逑Fig邋2-4邋Error邋evaluation邋of邋DIC邋standard邋curve逡逑-20-逡逑
逦8.3逡逑pH逡逑图2-6邋2016年8月渤海碳酸盐体系参数相关关系逡逑Fig邋2-6邋Correlation邋of邋carbonate邋system邋parameters邋in邋Bohai邋Sea邋in邋August邋2016逡逑-2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刚;王忠媛;李彦;;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3年04期
2 赵洋;陈永乐;张志山;吴攀;回嵘;虎瑞;高艳红;;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区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2年05期
3 王允周;高学鲁;杨玉玮;;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J];海洋科学;2011年02期
4 刘丽娟;王玉刚;李小玉;;干旱区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3年10期
5 牛丽凤;李学刚;宋金明;袁华茂;李宁;戴纪翠;;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形态[J];海洋科学;2006年11期
6 许乃政;刘红樱;梁晓红;;上海市城市扩展格局及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7 王淑刚;杨锐;周新倩;宋丹丹;孙雪;骆其君;;高温胁迫下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对无机碳的利用[J];海洋与湖沼;2013年05期
8 杨黎芳;李贵桐;;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9 王海荣;杨忠芳;;土壤无机碳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10 岳国峰,王金霞,朱明远,周百成;藻类无机碳营养的研究进展(Ⅰ)——研究起源及研究方法[J];海洋科学;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晗华;高坤山;;培养基中NO_3~-浓度对海生椭球藻无机碳利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徐敏;米华玲;Teruo Ogawa;;蓝藻CCM的无机碳转运系统的理化功能研究[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邱保胜;高坤山;;铜绿微囊藻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与溶解性无机碳间的关系[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孙燕妮;刘建国;殷明炎;;无机碳与雨生红球藻细胞调节物质[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夏明升;梅静梁;段金程;刘平平;马超;;水体无机碳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A];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学刚;近海环境中无机碳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2 张乃星;过量氮和磷引起的富营养化对海水无机碳源汇强度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梁爽;吉林西部盐碱农田土壤酶和微生物对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颜安;新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向上;黄河口碳输运过程及其对莱州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马增岭;阳光辐射变化对经济蓝藻螺旋藻形态、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8年
7 王亮;黄河干流碳输运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王娟;稻田土壤碳氮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之间的联系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9 韩婷婷;大型海藻对不同CO_2浓度的光合生理响应及其生态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楠;夏季环渤海主要河流及渤海海域无机碳分布及影响因素浅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2 杨文静;长期不同土壤管理措施X土无机碳储量及其与有机碳的转化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飞;黄河口无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输运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张瑞;黄土高原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储量及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5 王莲莲;长期不同施肥和管理措施对X土有机、无机碳库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苏冬雪;土壤有机、无机碳库变化差异及其对理化性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刘玲玲;三种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韩文娟;新疆天山北坡典型草地土壤无机碳特征[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豪;吉林西部水稻生长期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华琳;基于形态的呼伦湖无机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1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91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