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硝化菌表观和实际比增长速率关系和估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16:33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从国家到地方也相继颁布了更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高效、经济的生物脱氮技术就成为了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短程硝化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氨氮被氧化为亚硝态氮阶段的一种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短程硝化的关键就是要抑制NOB的生长,促进AOB的繁殖,从而需要对AOB和NOB两种硝化细菌的生长特性进行研究。已有不少文章对硝化细菌的溶解氧亲和力进行了研究,但是对硝化细菌生长速率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污泥颗粒尺寸与最大比增长速率为研究对象,对AOB与NOB生长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课题将采用CSTR和SBR反应器分别培养氨氧化细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通过不断提高反应器容积负荷,分析CSTR和SBR反应器内水质变化情况。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运行阶段AOB和NOB的颗粒形态和尺寸大小。通过动力学测定装置测定硝化细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研究硝化细菌最大比增长速率与污泥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逐步提高反应器进水容积负荷,可以实现硝化细菌的快速增殖,同时加快硝化细菌的颗粒化过程。增大进水容积负荷会使反应器初期的处理效率降低,微生物应对容积负荷的升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2)随着反应器进水容积负荷的不断增大,CSTR反应器中N02--N累积率也在不断升高,说明高氨氮容积负荷对NOB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反应器进水容积负荷持续升高,AOB和NOB想要恢复对NH4+-N和NO2--N较高的去除效率需要经过更长的反应时间。面对突然增大的容积负荷,NOB比AOB具有更好的抵抗冲击负荷的能力。(3)硝化污泥培养初期,污泥主要为絮状结构;培养后期,反应器内形成外形近似圆形和椭圆形的污泥颗粒。污泥颗粒具有明显的尺寸边界,轮廓清晰,结构紧实,形态饱满。污泥颗粒尺寸越大,溶解氧和底物进入到颗粒内部的阻力也越大,培养的时间也越长。由于NOB的生长速率小于AOB的生长速率,所以在相同的培养时间下,NOB形成的颗粒尺寸要小于AOB形成的颗粒尺寸。(4)CSTR反应器和SBR反应器运行期间,通过不断提高反应器容积负荷,AOB和NOB颗粒尺寸分别增大至445μm和359μm。由于混合溶液中的溶解氧和底物进入到污泥颗粒内部需要克服较大的扩散阻力,所以随着污泥颗粒尺寸的不断增大,硝化细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也在逐渐降低。培养过程中,AOB最大比增长速率从1.12d-1降低至0.20d-1;NOB最大比增长速率从0.83d-1降低至0.1 0d-1。(5)硝化颗粒污泥尺寸较小时,OUR曲线呈指数增长;硝化颗粒污泥尺寸较大时,OUR曲线呈线性增长。(6)当AOB颗粒粒径在21-278μm范围时,AOB最大比增长速率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缓慢;当AOB颗粒粒径在278-445μm范围时,AOB最大比增长速率随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较快。NOB最大比增长速率与污泥颗粒尺寸之间呈现线性递减的关系。当污泥颗粒粒径在232μm左右时,AOB与NOB最大比增长速率的差值最大。根据这一特性,在实际污水处理工艺中,培养硝化颗粒污泥使其粒径尺寸达到232μm左右,通过控制污泥停留时间,达到淘洗NOB,快速启动短程硝化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703
【图文】:

示意图,活性污泥絮体,浓度梯度,示意图


1914邋年,Ardern邋和邋Lockett邋首次提出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邋Batch邋Reactor,SBR),逡逑又称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同时具有曝气反应和沉淀分离的功能,依次进行进水、逡逑反应、沉淀、排水、闲置五个过程,运行方式如图1-4所示,完成一个反应周期tW。逡逑Uiuyu逡逑进水逦反应逦沉淀逦排水逦闲置逡逑图M邋SBR脱氮工艺运行方式逡逑Fig.邋1-4邋The邋operation邋mode邋of邋SBR邋denitrification邋process逡逑1.1.4新型生物脱氮工艺逡逑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大多能耗高,占地面积大,基建投资高。伴随着城市污水低C/N比逡逑等问题,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目前成为广大专家学者研宄的重点。逡逑(1)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工艺逡逑根据传统生物脱氮理论,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分别只能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才能进逡逑行。但最近有学者在SBR、氧化沟等反应系统中发现,即使在好氧条件下也存在反硝化现逡逑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SimultaneousNitrificationand邋Denitrification,简逡逑称邋SND)。逡逑SND工艺的原理是l38"4%由于微生物膜存在一定厚度,并且污泥絮体内部的微生物想逡逑要利用污泥絮体外部的溶解氧需要克服一定的扩散阻力。所以在污泥絮体外部溶解氧浓度逡逑较高,形成好氧区,主要进行硝化反应;污泥絮体内部溶解氧浓度较低,形成缺氧区,主逡逑要进行反硝化反应

反应器,主要设备,参数,导流筒


2.1试验装置逡逑2.1.1邋CSTR反应器逡逑氨氧化细菌(AOB)的培养采用CSTR反应器,如图2-1所示。反应器采用有机玻璃逡逑制成。反应器顶部直径20cm,底部直径10cm,高80cm,有效容积为7.2L。在反应器内部逡逑设置导流筒,通过在导流筒底部曝气的方式,实现混合液在导流筒内外的循环。本试验采逡逑用人工配制的模拟污水,通过调节蠕动泵转速,使氯化铵溶液以一定流量从进水箱中流入逡逑反应器底部。反应器上端设置一溢流口,经过处理的污水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通过溢逡逑流口排出反应器外。在反应初期,微生物主要以絮状污泥的形式存在于反应器内,污泥沉逡逑降性能较差,若不进行污泥回流,将有大量污泥流失。此时可在反应器外放置一水桶,用逡逑以收集流出的污泥,并将污泥回流至反应器内。通过软管将曝气泵和微孔曝气头相连,将逡逑微孔曝气头置于反应器底部

反应器,蠕动泵,微孔曝气,转子流量计


逦成丰仪表逡逑2.1.2邋SBR反应器逡逑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的培养采用SBR反应器,如图2-2所示。反应器采用玻璃逡逑材质。反应器直径8cm,高48cm,有效容积为2L。进水和出水均采用蠕动泵控制,进水逡逑管置于反应器底部,出水管置于反应器1/2处。进水蠕动泵、出水蠕动泵和曝气泵均通过逡逑安装电子定时器的方式控制反应时间。将微孔曝气头置于反应器底部,在微孔曝气头和曝逡逑气泵之间安装转子流量计,通过调节转子流量计流量大小控制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将溶逡逑氧仪探头置于反应器内,利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Matlab程序,将溶解氧数据传输到计算机逡逑中,实时监测反应器中溶解氧的变化情况。当温度较低时,在反应器周围包裹一层橡胶加逡逑热带,以保证NOB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生长。在反应初期,微生物主要以絮状污泥逡逑的形式存在于反应器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倩;杜晓丽;崔申申;刘思琪;龙元源;;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19年04期

2 晏再生;王世和;吴慧芳;黄敏;;缺氧污泥颗粒对印染废水的脱色机理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3 刘晓云;王琳;林跃梅;;透射电镜技术在好氧污泥颗粒超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4 朱世文,史本章,程经华;污泥颗粒吸附染料的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03期

5 朱世文,史本章,朱绚丽;污泥颗粒对染料的吸附特性及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6 袁郡;尹丽洁;贾渊杰;郭星彤;;螺旋反应器内干污泥颗粒热解时传热特性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12期

7 侯凤云;吕清刚;那永洁;矫维红;贺军;;湿污泥颗粒的流化床干燥实验及模型[J];过程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8 耿雅妮;巨龙;任雪盈;张军;康璇;;改性铝污泥颗粒吸附剂的除磷性能及其风险评价[J];当代化工;2018年01期

9 王燕;孙宪荣;李华;;颗粒污泥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16年02期

10 万祥云;郭英丽;朱泮民;;污泥颗粒炭流化床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中的氨氮[J];水处理技术;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冯晶;王毅力;;低浓度污水启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内颗粒污泥的物理与水力学特征[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2 乔军;曹衍军;刘泽华;李纪飞;;制浆造纸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生产实践[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相国 国华 砚才;陵县企业小技改改出大效益[N];德州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硝化菌表观和实际比增长速率关系和估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2 王倩;给水厂污泥颗粒制备及其对城市地表径流重金属的控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范浩;表面性质对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影响及膜污染控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4 于奔;单颗粒污泥燃烧机理及底渣中重金属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周正;磁化处理对污泥胶体稳定性及其吸附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6 张勇;活动篦条式转筒干燥污泥能耗优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4年

7 戴林冲;高效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利用农作物秸秆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8 苏宇;自来水厂污泥减量化及性能改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张媚佳;膜生物反应器中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静;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81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7981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