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天然镭氡同位素示踪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水体运移及海底地下水排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28 08:29
   河口及地下河口都是陆源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通道,影响海洋中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及近岸生态系统的健康。目前,河口区域受人为的改造与影响日益明显,例如水库水坝的大量建设改变了河流向河口水量输送的自然分配。黄河口作为黄河水沙的承泄区域,直接受黄河水沙输送的影响。黄河每年实施的调水调沙工程在短时间内向黄河口输送大量水沙。调水调沙带来的剧烈水沙变化恰为河口水体运移及海底地下水排放(SGD)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原型实验室。天然镭、氡同位素在示踪水体运移及SGD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研究调水调沙影响下的黄河口水体运移及SGD的变化过程,将为理解河口地区水体的更新能力、物质的来源归宿与收支平衡提供新的视角,为评价人类的大型水利工程对河口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2013~2014年的调水调沙与非调水调沙期间,分别研究了黄河下游、黄河口海域以及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中的三种镭同位素(223Ra、224Ra、226Ra)和氡同位素(222R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受调水调沙的影响,同时还通过渗滤实验模拟了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中镭的解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镭同位素的研究为基础,结合盐度、浊度等水文参数,同时利用镭的表观年龄模型,定性及定量评价了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水体运移的影响;利用镭、氡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水体剖面水文参数,同时利用镭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镭和氡的时间序列模型,定性及定量评价了调水调沙对黄河口SGD过程的影响;系统地比较了黄河下游河流、黄河口海域及黄河三角洲地下水中的各营养盐浓度和组成,分析并讨论了调水调沙对黄河河流、SGD向黄河口输送营养盐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尽管调水调沙和非调水调沙期间水沙条件差异显著,黄河河水中溶解态镭同位素的活度变化较小,镭同位素的活度一定程度上受SPM浓度的控制。调水调沙期间黄河河水中222Rn的活度明显高于非调水调沙期间,该差异可能由调水调沙引起的地下水排泄增加导致。(2)受调水调沙的影响,黄河口水体中镭同位素的活度比非调水调沙期间显著升高。黄河口海域镭同位素随盐度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不保守分布。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水体中222Rn的活度比非调水调沙期间也显著升高。黄河口海域222Rn的最高活度出现在口门及口门外的低盐度海区,在中盐度到高盐度海区,222Rn的活度快速衰减直到接近外海受支持的活度水平。(3)黄河三角洲沿岸地下水中的镭同位素含量普遍高于其在黄河以及黄河口水体中的含量,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受调水调沙影响,在距离河岸较近的地下含水层中,地下水中的盐度和镭同位素含量较非调水调沙期间明显下降。黄河三角洲沿岸地下水中的222Rn活度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主要是由海岸沉积物类型不同以及受海水改造程度的不同导致。(4)渗滤实验的结果表明,影响沉积物中镭同位素解吸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的盐度而非地下水流速。随着渗滤水体盐度的增大,地下水中镭同位素的解吸量呈线性增加,据此回归得到的经验公式可为量化SGD镭端元值提供参考信息。(5)同非调水调沙期间相比,调水调沙期间镭同位素活度的峰值在盐度较低的河口水体中出现,黄河冲淡水及泥沙扩散的范围明显增加,这表明调水调沙增强了黄河口水体动力,增大了黄河冲淡水的扩散范围。由表观年龄模型计算得出,黄河口水体运移速率分别为2.4±0.6 km d-1(2013年非调水调沙)、5.9±2..2 kmd-1(2013调水调沙)、2.7±0.7 km d-1(2014年非调水调沙)、5.5±1.2 km d-1(2014调水调沙)。当黄河径流量从非调水调沙期间的400 m3 s-1增加至调水调沙期间的3000 m3s-1,黄河口水体运移速率增加了1~2倍。(6)222Rn和220Rn活度的共同高值区可指示SGD的集中排放点,调水调沙使SGD集中排放点的排泄量显著增加。盐度、温度、浊度、DO的垂直剖面分布验证了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中存在大量的陆源淡水地下水排放(FSGD)。由SGD的量化模型得出,非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SGD的通量为11~26 cm d-1,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SGD的通量增至62~122 cm d-1。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SGD通量是非调水调沙期间的6倍以上。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SGD趋于在河道延伸方向上集中排放,并且FSGD占总SGD的24%以上。(7)黄河三角洲地下水的营养盐在浓度和组成上与黄河河水有显著的不同,表现为较低的DIN/DIP和较高的NH4+-N/DIN。SGD对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的输送可能会反向作用于黄河对黄河口营养盐结构的影响。调水调沙会同时增加黄河和SGD对营养盐的输送通量。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V148;X1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仲怀,徐丽君,刘兴俊;黄河口铀的化学行为[J];海洋科学;1989年02期

2 吴晓燕;刘汝海;秦洁;孙培艳;高振会;贾永刚;;黄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S1期

3 廖巍;张龙军;陈洪涛;肖纯超;张雪;;2001—2011年黄河口营养盐变化及入海通量估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王志豪;;黄河口海岸带调查实践[J];海岸工程;1984年02期

5 赵其渊,李家丰,丁红,王小隆,马文斋,李国都,何朝雄;黄河口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6 关庆利;我院与美、法高等院校签订联合调查黄河口等地区的协议[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7 赵其渊,李家丰,丁红,王小隆,马文斋,李国都,何朝雄;黄河口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8 关庆利;我院与美、法高等院校签订联合调查黄河口等地区的协议[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9 马锡年,李全生,沈万仁;黄河口及其近岸海域的溶解砷[J];海洋科学;1986年05期

10 曹文达,裘香荃,韩丽君;海洋腐植质的研究——Ⅳ.黄河口海水和沉积物中腐植质的分布[J];海洋与湖沼;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义吉;;黄河口河海域界划定[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郭秀军;朱大伟;孟庆生;刘涛;;波致黄河口多层粉质土海床砂沸破坏机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斌;宋金明;;基于证据权重法的黄河口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斌;张建中;刘立斌;尚彩霞;;新形势下黄河口治理方向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5 马安青;胡泓;袁道伟;孙英君;;基于遥感技术对黄河口水色季相变化与河海划界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张世明;孙艳辉;王芹;;黄河口挖河固堤船挖施工工艺与措施研究[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7 李为华;李九发;时连强;应铭;陈沈良;张国安;;黄河口泥沙特性和输移研究综述[A];第八届全国海岸河口学术研讨会暨海岸河口理事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沈焕庭;;认识和治理黄河河口[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9 陈友媛;郭秀军;贾永刚;孟祥梅;;生物扰动对黄河口沉积物渗流影响的电阻率测试试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秀娟;贾永刚;单红仙;吴琼;侯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固结过程长期观测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燕永清 通讯员 王兴军;巧用海动力治理黄河口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报告审定会在我市召开[N];东营日报;2006年

2 记者 蔡文龙;建设黄河口水城 打造城市品牌[N];东营日报;2007年

3 尹文盛 杜婷婷;黄河口大力实施特优农产品战略[N];东营日报;2007年

4 记者 刘标 通讯员 陈令军;推动黄河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东营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葛铸聪;叫响“黄河口”品牌[N];东营日报;2008年

6 记者 唐志美邋通讯员 毕研广;黄河口特优农产品亮相第九届中国(寿光)国际菜博会[N];东营日报;2008年

7 赵尊珍 燕书菊;黄河口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夯实防火基础[N];东营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世鹏 通讯员 黄帮献;垦利:黄河口蜜桃打上“地理标签”[N];联合日报;2008年

9 邵德安;黄河口:投资的热土 创业的天堂[N];消费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郑代玉 通讯员 付占记;黄河口甲鱼成功叩关西北[N];东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志媛;黄河口碳的输运特征及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张向上;黄河口碳输运过程及其对莱州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宗海波;黄河口海域风浪诱导的泥沙再悬浮数值模拟和全球海面气象参数遥感反演[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史文静;黄河口悬浮泥沙扩散规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郝艳玲;黄河口水体生物光学性质逐时变化的静止海洋水色卫星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常方强;波浪作用下黄河口海底滑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王楠;现代黄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与地形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陈友媛;生物活动对黄河口底土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杨晨;地形演变模型与湿地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敏;黄河水沙对现行黄河口湿地生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夏冬;天然镭氡同位素示踪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水体运移及海底地下水排放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殷鹏;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参数与营养盐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邢云;基于磁性特征的长江口和黄河口表层沉积物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向上;黄河口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6 刘宗峰;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姚前前;小浪底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和海岸线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8 廖巍;黄河口水质污染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王飞;黄河口无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输运通量[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董好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变异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7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07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