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我国工业行业能源环境效率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8 22:13
   工业作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其生产消费大量化石能源,然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CO2,我国工业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粗放型发展模式给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为了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在巴黎会议上对世界节能减排的承诺,需要对工业各行业的能源环境效率做出准确的评价并提供提高路径,进而指导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能源环境政策。本文利用U-SBM(Undesirable 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时间序列 U-SBM 模型和SBM-Malmquist-Luenberger(SBM-M-L)指数模型分别从个体、时间和面板尺度对工业32个行业2006-2015年的环境效率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基于个体尺度的效率评价结果表明,只有H09烟草加工业和H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效率值大于1,而其他行业的效率值均小于0.6;利用效率值、能源使用量和CO2排放量对32个行业进行分类,H09烟草加工业和H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高效率行业,H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高能耗行业,H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H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于高CO2排放行业;2006-2015年间,H09烟草加工业和H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处于前沿面上,H12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在2007和2010的效率值大于1。分析各行业的投入产出潜力可得,H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H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节约潜力处于所研究行业的前三位,而H2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H2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CO2减排潜力处于所研究行业的前三位;工业行业的能源节约和CO2减排潜力的平均值2006-2014年呈上升趋势,而2014-2015稍有下降趋势;劳动力减少平均值2006-2013年呈上升趋势,而2013-2015年稍有下降趋势,固定资产减少平均值和销售产值的增加值2006-2015呈上升趋势。基于时间尺度的效率评价结果表明,从工业整个行业角度看,“十一五”和“十二五”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幅度分别为0.159和0.198;大多数工业行业2006-2015年的TFP年平均增长率大于10%;平均技术进步指数的上限值为1,平均技术效率指数的上限接近1,两个指数的下限与工业行业的TFP的变化趋势一致;指数的区间范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缩小;各行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技术进步对TFP的贡献率分别为H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56.04%和H08饮料制造业的46.71%。投入产出指标效率区间的估计结果表明,“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能源效率和CO2排放效率对比“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效率值较高;各行业的能源效率和CO2排放效率可以分为三类:U型、稳定上升型和波动上升型;各行业的极值点基本集中在2008-2009和2011-2013这两个时间段;劳动力效率值和净固定资产的效率值在均在2011年存在一定的“跳跃”,工业行业的销售产值估计上限值均为1,下限值在研究期间内呈上升趋势,在2015年到达相对有效。基于面板尺度的效率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行业的SBM-M-L指数有较稳定的提高,而属于采掘业的少数行业SBM-M-L指数呈下降趋势;工业行业2006-2015年的SBM-M-L指数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同的行业的增加速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制造业和整个工业行业的SBM-M-L的变化趋势一致,而采掘业和工业行业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H09烟草加工业和H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处于前沿面上,均为技术有效,这种情况导致研究期间内H09烟草加工业和H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均为1;大部分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说明在研究期间内技术一直进步;技术进步指数和SBM-M-L指数在各行业中的变化一致,SBM-M-L指数的增加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从改善各行业能源环境结构、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对应政策、改进生产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强环境管理促进绿色发展四个方面提供了政策和意见,促进政府部门对工业行业的管理,进而实现工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424;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倪冬雪;;中国工业绿色生产与治理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SBM网络模型和全局Malmquist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2 张璐;齐二石;长青;;中国制造企业管理创新方法类型选择评价——基于SVM的多案例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年11期

3 范丹;王维国;;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工业能源绩效及驱动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3年09期

4 赵慧卿;;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张唯实;;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6 冯明;吴开;;我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01期

7 郑畅;;长江流域七省二市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8 杨红亮;史丹;;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03期

9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10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峥;能源禀赋、政府干预与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

2 吴琦;中国省域能源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勇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许可瑞琳;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姜勇;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钟元邦;绿色发展责任实现路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8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08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