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粤北某铀矿山周边水体表层沉积物放射性与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

发布时间:2020-09-12 09:48
   粤北某铀矿是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本文以粤北某铀矿周边水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体表层沉积物中放射性与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来源,利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研究区1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Cu、Zn、Pb、Cd、Cr和U的赋存形态,并基于富集因子评价法、地累积指数评价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评价法对研究区6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做了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对研究区18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的放射性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可以看出:表层沉积物中Cd的含量在Ⅰ号水体与Ⅱ号水体中均超过了土壤环境Ⅲ级标准值,且其天然本底值高于土壤环境标准值,这可能是该研究区位于成矿地带导致;Cu、Zn、Pb和Cr含量的均值都未超过土壤环境Ⅲ级标准;U元素的平均含量比沉积物背景值超出三倍多,除了U元素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在Ⅰ号水体和Ⅱ号水体表层沉积物中含量差别不大。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研究区全部采样点的重金属元素进行载荷因子分析,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为48.8%,主要表现为Cu、Pb、Cd具有较高的正载荷,即F1与Cu、Pb、Cd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这几张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共变性;第二主成分F2的方差为24.5%,Zn和U元素具有较高正载荷,即F2与Zn和U具有较强的相关性。Zn和U含量较高点多出现在Ⅰ号水体附近,靠近尾矿库,表明环境中U可能主要来源于铀矿开采和渣场淋浸等产生的废水;第三主成分F3的方差为14.1%,表现为Zn,Pb元素具有较高正载荷,根据空间分布及大小情况来看,Ⅱ号水体下游出现Zn,Pb含量较高点,附近多有农田等。因此,第二、三主成分来源可能多为农业和工业污染排放。第二,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与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可知Pb、Cr、Cu和Zn主要存在于残渣态中,U和Cd则主要分布于可交换态,生物有效性最高,份额占比分别为52.39%和56.34%,在环境中最为活跃,显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容易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第三,富集因子评价法和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Cu、Cr和Pb在研究区主要受自然来源影响,Cd、U和Zn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依次为Cd㧐Pb㧐Zn㧐Cu㧐Cr,Cd的单个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平均值为344.8,污染等级为强污染,Cu、Pb、Cr和Zn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则远低于40,污染类型为无污染。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评价法结果表明,各重金属元素RSP均值的大小顺序为:Cd㧐U㧐Pb㧐Zn㧐Cu㧐Cr,其中,Pb、U、Cd和Zn的RSP均值均处于1-2之间,表现为轻度污染;Cu和Cr的RSP均值都小于1,表明这两组重金属元素对研究区无污染。
【学位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53;X824
【部分图文】:

分布图,采样点,分布图,研究方法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分布采集时间为 2018 年 10 月上旬,当地河流由丰水期影响较小,水环境相对稳定。依据研究区污染源分布了 18 个采样点,如图 1 所示。1~8、13~18 号采样受纳水体,9~12 号采样点为Ⅰ号水体,是沿矿区的采样点流向 18 号采样点。用干净的采样勺挖取 0~干净的聚乙烯塑料密封袋中(排除空气),密封做好

重金属,百分含量,形态,残渣


图 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各形态所占百分含量Fig.2 The par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surface sediments可氧化态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均值的大小顺序可表示为:Cu(27.29mg/kg)㧐 Zn(21.12mg/kg) 㧐 Pb(13.14mg/kg) 㧐 Cr(7.12mg/kg) 㧐 U(1.79mg/kg) 㧐Cd(0.007mg/kg) ; 在 氧 化 态 中 各 元 素 所 占 比 大 小 可 表 示 为 :Cu(31.24%)>Cr(16.77%)>Zn(12.38%)>Pb(7.38%)>U(6.95%)≈Cd(6.63%)。在残渣态中,各个元素含量均值的大小顺序为:Cu(80.59mg/kg)㧐Zn(73.08mg/kg) 㧐 Cr(58.51mg/kg) 㧐 Pb(49.47mg/kg) 㧐 U(2.15mg/kg) 㧐Cd(0.038mg/kg) , 在 残 渣 态 中 各 元 素 所 占 比 大 小 为 :Cr(83.18%)>Pb(44.40%)>Zn(41.95%)>Cu(36.98%)>U(19.83%)>Cd(15.14%)。综合分析以上四个态的结果,可知 Pb、Cr、Cu 和 Zn 主要存在于残渣态中,U 和 Cd 则主要分布于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环宇;巩亚冬;黄检;;光合细菌反应处理重金属废水发展模式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年20期

2 王鹏;徐亚平;;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年12期

3 邓广才;;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技术应用探讨[J];农家参谋;2019年15期

4 张惠华;;工业重金属废水治理工程设计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年09期

5 杨亮;陈东;;重金属废水传统处理技术的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17年17期

6 吴若飞;;工业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20期

7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广东化工;2015年01期

8 许晶晶;;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02期

9 刘美玲;石琛;王丽坤;;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J];煤炭与化工;2015年02期

10 聂小芳;;对重金属废水中含镍废水处理技术的几点探讨[J];科技展望;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秀国;段建菊;;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2 ;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2009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平;齐剑英;张泽彪;陈永亨;;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及其表面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邓景衡;余侃萍;肖国光;谢建国;Yang Guochao;Xiao Qichun;;三维电极处理铅镉混合重金属废水[A];第二届全国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刘立强;秦英杰;刘云菲;李青;张艳萍;崔东胜;;气态膜过程用于含氨含氰重金属废水的达标治理[A];第六届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风险评价研讨会暨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6 孙亚光;余涛;曾颖颖;容贤华;金陆石;;非金属矿/聚合物复合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进展与效果[A];2015年中国非金属矿科技与市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5年

7 张平;陈永亨;齐剑英;;黄铁矿处理重金属废水[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玉芬;吴少林;钟玉凤;张婷;朱振兴;;螯合剂处理复合型重金属废水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9 成岳;余宏伟;赖慧玲;宁清;段敏晨;;重金属废水高效处理及污泥回收再利用技术[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7年

10 冯彬;张利民;;电镀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A];全国镀膜与表面精饰低碳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迟平;采矿废水重金属处理难题攻克[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张鸣岐;专项整治涉酸涉重金属废水纳污坑塘[N];天津日报;2017年

3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实习生 郭凌飞;打造中国检验检测“第四城”[N];长沙晚报;2017年

4 罗艾东;电化学新技术高效处理重金属废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记者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获得成功[N];科技日报;2008年

6 仇方迎;生物技术治理重金属废水污染取得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7 李璀;湖南大学解决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难题[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张莺;贺州重金属废水入江:监管难还是监管缺?[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宣士峰;应用市场化机制提升治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18年

10 钟楠;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处理实现零排放[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民熙;硫酸盐还原菌结合生物材料处理重金属污水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周贵寅;凝胶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重金属行为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3 王玉龙;重金属Hg~(2+)和Cu~(2+)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4 门洪;重金属离子选择传感器及其在海水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陈玉成;表面活性剂对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6 邹绍芳;重金属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海水检测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新才;重金属在土壤—微生物界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8 田颖;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及对重金属还原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杨雷;水泥工业处理含重金属的危险废物的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邓莉萍;藻体对水环境中N、P及重金属Cu~(2+)、Pb~(2+)、Cd~(2+)、Cr~(6+)的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晗;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陈思江;EDTA功能化磁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去除甲基蓝和重金属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3 蒋翠婷;铁(氢)氧化物—壳聚糖改性铝污泥吸附水中重金属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4 门倩;粤北某铀矿山周边水体表层沉积物放射性与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及污染评价[D];南华大学;2019年

5 吕飞燕;壳聚糖改性水滑石吸附水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6 孙俊豪;水滑石基水凝胶去除水中重金属的应用研究[D];济南大学;2019年

7 林冠豪;强化电还原/电氧化协同工艺去除水中重金属及有机物效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8 王凤连;温度和化学双重响应性重金属Cd~(2+)吸附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9 王恩泽;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10 王喜召;季铵盐诱导超累积植物内生菌对重金属修复实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174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174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