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煤化工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14:23
   我国煤炭资源储备丰富,但水资源的逆向分布以及环保法严格提出的煤化工废水“零”排放要求制约着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末端高盐废水的处理是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蒸发-结晶技术处理末端高盐废水产生的结晶杂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急需在蒸发-结晶工艺段将主要盐类按工业盐标准分质提取,而废水中的COD是影响结晶盐纯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以煤化工企业产生的高盐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吸附-催化臭氧氧化法对其COD进行去除,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工业级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及氧化处理,并制备了 ZIF-8/WMCNTs复合吸附材料,发现ZIF-8/WMCNTs投加量为2.4 g·L-1、pH=7、吸附时间150 min时吸附效果最好,其吸附容量为357 mg g-1,废水中的COD去除率为73%。(2)筛选出吸附能力较强的LX-111极性树脂和H103非极性树脂,并对两种树脂进行静态吸附-解吸实验,得出适宜静态吸附条件以及脱附剂后进一步探究了 LX-111、H103树脂串联吸附柱的动态吸附-解吸过程。在动态吸附流速为10 mL·min-1、处理废水体积5 L时,出水COD值为410 mg·L-1,此时COD去除率为62.7%。以乙醇作为脱附剂,脱附流速为5 mL·min-1最佳。(3)以浸渍法制备单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筛选出催化臭氧氧化性能较好的MnO2/Al2O3、CuO/Al2O3催化剂,并以同样方法制备MnO2-CuO/Al2O3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探究锰、铜不同比例时的催化臭氧氧化去除COD效果,以Mn:Cu=4:1时为最佳。(4)以水热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Mn02-CuO/Al203(Mn:Cu=4:1)催化剂。探究不同臭氧流量、催化剂用量、pH等对催化臭氧氧化去除COD的影响,在pH=9、臭氧流量为300 L·h-1、催化剂投加量为12 g L-1时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82%,并考察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发现使用多次时,催化臭氧氧化性能稳定。废水经树脂-催化臭氧氧化联合处理后COD为81 mg·L-1,基本达到后续分质提盐的要求,为煤化工高盐废水COD的去除提供了可能的实际应用。
【学位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8;O647.3;O643.36
【部分图文】:

示意图,阴离子,共存离子,吸附位点


逡逑图1-1邋RhB在Co/N-CNT上的降解以及可能的反应机理的示意图逡逑Figure邋1-1邋Schematic邋diagram邋illustrating邋the邋adsorption邋and邋catalytic邋activation邋PMS邋for邋the邋degradation邋of邋RhB逡逑on邋Co/N-CNTs邋along邋with邋the邋possible邋reaction邋mechanism逡逑Zhang等[46]用MWCNT降解BPF,并考察了共存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由图1-1可以看出逡逑K+、NH4+、Mg2+、Cu2+、Zn2+和NP+等阳离子对BPF吸附的影响不显著,它们没有竞争多壁碳纳逡逑米管的吸附位点,然而Pb2+离子的存在降低了邋MWCNT对BPF的吸附,这可能是由于Pb2+与逡逑MWCNT表面羟基官能团络合,形成致密的水合壳,直接与有机物形成竞争吸附,类似地NCV、逡逑HCCV、CO产、S042_、S032-和P043-对碳纳米管吸附BPF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共存离子对逡逑MWCNT吸附BPF几乎没有影响

光谱图,光谱,碳纳米管,伸缩振动


2.6.1材料表征分析逡逑1、傅立叶红外光谱逡逑图2-1显示了不同氧化剂氧化后的WMCNTs、氧化WMCNTs、ZIF-8及WMCNTs/ZIF-8的逡逑FT-IR光谱图。逡逑fb逦ZIF-^CNTs逡逑WMCNTs(原始)逦^逡逑爸逦— ̄'s逡逑■逦I逦.逦I逦.逦I逦.逦I逦.逦I逦I逦■邋I邋■邋I邋■邋I逦■邋I邋■邋I邋■邋I逦.邋I逡逑800逦1600逦2400逦3200逦4000逦0逦600邋1200邋1800逦2400邋3000邋3600逦4200逡逑波数/cm-i逦波数/cm—1逡逑图2-1不同氧化剂氧化后的WMCNTs的FT-IR光谱逡逑Figure邋2-1邋FT-IR邋spectrum邋of邋WMCNTs邋after邋oxidation邋of邋different邋oxidants逡逑图(a)中位于邋3433邋cm-1,邋2923邋cm_!,邋1655邋cm-1,邋1425邋cm-1,邋1133邋cm-1邋处有明显的伸缩振动逡逑峰,其中3433邋cm-1对应的-OH伸缩振动可能来自-COOH和O-H,邋1655邋cm-1对应的是C=C的主逡逑要拉伸振动,1133邋cnr1是00的伸缩振动,对应的是酚羟基间。经H202氧化后的碳纳米管与原逡逑始碳纳米管的红外振动峰类似,而经混酸、次氯酸钠氧化后的碳纳米管在1743邋cnr1处出现明显逡逑的C=0振动峰,对应的是内酯基或者羧基的振动,说明经混酸和次氯酸钠氧化后的碳纳米管表逡逑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较多。图(b)中ZIF-8位于1584邋cm-1处的伸缩振动峰为C=N拉伸振动

碳纳米管,废水,有机物吸附,吸附材料


Figure邋2-3邋XRD邋patterns邋of邋WMCNTs邋and邋ZIF-8AVMCNTs逡逑ZIF-8邋与邋ZEF-8/WMCNTs邋P及附性能比较逡逑CNTs、ZIF-8与ZIF-8/WMCNTs对废水中有机物吸附能力的比较,和ZIF-8在150邋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79邋mg.g-1、s复合吸附材料在前60邋min内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最快,150邋min后吸331邋mg'g-1。此结果表明氧化WMCNTs与ZIF-8之间具有协同效应含氧官能团与ZIF-8中的咪唑形成氢键,因此孔道结构增加,有机剂之间通过7T-7I相互作用、静电引力等相互作用降低废水中的COD-?—WMCNTs逡逑400邋■逦—ZIF-8逡逑—^邋ZIF-8/WMCNTs逡逑_邋300邋■逦逦^逡逑M逦>逦逡逑I逡逑_邋200邋-邋’邋1逡逑戜逦逦逦逦逦逡逑100邋_邋逦逦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靖;张露;刘东阳;;现代煤化工发展的前景分析[J];石河子科技;2019年05期

2 贺力荃;;拜城煤化工产业发展浅析[J];新疆化工;2009年01期

3 李长海;;关于煤化工产业的思考[J];西部煤化工;2008年02期

4 ;2012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论坛暨《煤化工》杂志创刊40周年庆祝会[J];新疆化工;2012年03期

5 亓学山;;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J];莱钢科技;2007年01期

6 周航;;煤化工设备事故分析与控制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19年07期

7 ;2018中国煤化工产业关键共性问题交流与合作发展大会在西安成功召开[J];煤化工;2018年02期

8 仇国贤;柏介军;;甘肃煤化工产业如何添一把火[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8年07期

9 石晓东;;煤制乙醇开启低油价下煤化工发展新方向[J];中国石化;2017年04期

10 谭怀山;;我国煤化工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探讨[J];化工管理;2017年3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晓丽;;中国煤化工发展的现状与趋势[A];第六届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论坛——‘十二五’煤化工产业升级与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延伟;;我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和趋势[A];2014沈鼓杯大型空分装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杨玲;李建军;尹华强;;在低碳经济和“高油价”双重压力下煤化工发展趋势[A];第六届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论坛——‘十二五’煤化工产业升级与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金涌;;煤化工展望[A];第十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9年

5 杜铭华;;煤化工能源转化技术与中国能源发展[A];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牛新祥;;煤制天然气的经济性分析[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 煤化工精细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7 王礼茂;;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问题[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丹江;煤化工发展不可冒进[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乐意 特约记者 吴丽;山西煤化工调转添动力[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内蒙古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信息中心主任 赵文龙;煤化工热的冷思考[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逢煤必化”种下了苦果[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闫俊荣;山西煤企打造转型升级2.0版[N];中国化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陈丹江;给过热的煤化工浇一瓢冷水[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晋煤集团副总经理、煤化工产业发展局局长 王毅;煤化工呼唤优势企业[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兴刚;能源转化率:是否成了煤化工项目新指标?[N];中国化工报;2013年

9 胡迁林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煤化工专委会秘书长;煤化工大发展有赖技术突破[N];中国化工报;2013年

10 王云立;煤化工强国之路怎么走[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霞;煤化工高盐废水中COD的去除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2 朱秋楠;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提盐基础与结晶工艺研究[D];宁夏大学;2019年

3 柴红云;煤化工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王媛韬;内蒙古双欣能源集团煤化工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5 谷振东;霍城煤化工项目水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水污染预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6 张欢祥;内蒙古汇能煤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7 闫娅慧;混凝-臭氧联合处理煤化工反渗透浓水[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8 郑海亮;煤化工中废水处理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9 陈醉;煤化工园区含氮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

10 龚琪;甘肃平凉地区煤化工发展的环境资源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5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25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8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