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协同控制路径研究
【学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15
【部分图文】:
合肥工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O2→[RC(O)O2] (1-10)述途径生成的 HO2,RO2和 RC(O)O2均可将 NO 氧化成 NO2寿命周期内可以使多个 NO 转化为 NO2,一个自由基形成之后以参加多个自由基传递反应。HO2→NO2+HO (1-11)RO2→NO2+RO (1-12)O2→HO2+RCHO (1-13) RC(O)O2→NO2+ RC(O)O (1-14))O→R +CO2(1-15)于 NOx-VOCs- O3体系三者的关键反应类别是:NO2的光解;VOCS 的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 HO2,RO2等;过 RO2引起了 NO 向 NO2转化, 进一步提供了生成 NO2源。如
图 2.1 合肥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分布图Fig2.1 Hefei City air quality monitoring point distribution map的仪器设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中臭氧浓度的数据均来自美国赛默飞ermo Fisher 49i 型的臭氧分析仪的监测数据,仪器量程为 0-200 0.50ppb,零点噪声为 0.25ppb RMS(60 秒平均时间),零位小于 1.0ppb,其响应时间为 20s。化物浓度的数据来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 Thermo FisheOx 分析仪的监测数据,监测范围是 0-100ppm,最低检出限为 0 0.25ppb RMS(60 秒平均时间),零位漂移为每 24 小时小于 0每 24 小时正负 1%满量程。碳浓度数据来自 Thermo Fisher 48i 型 PM2.5/PM10 监测仪监测 0-10000ppm,最低检出限为 0.040ppm,零点噪声为 0.02ppm R
第三章 合肥市臭氧污染特征分析第三章 合肥市臭氧污染特征分析污染时间变化规律污染的年际变化.1 显示了 2014 年-2018 年合肥市臭氧浓度年均浓度的变化情况个国控站点数据的臭氧最大 8 小时臭氧浓度的年均值绘制而成的臭氧年均浓度分别是 53μg/m3、65μg/m3、91.89μg/m3、94.1m3,呈现逐年递增的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龙骅;;北极为什么没有臭氧洞[J];人与生物圈;2016年Z1期
2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J];今日科苑;2012年06期
3 李辉;臭氧洞将会消失[J];西北地质;2002年04期
4 王直华;臭氧洞引来另一种注意[J];中国高新区;2002年10期
5 言文;;臭氧洞何时弥合[J];科学;1999年03期
6 郭松,周秀骥,郑向东,陆龙骅;南极中山站臭氧洞期间O_3廓线的观测研究[J];极地研究;1997年01期
7 周秀骥,郑向东,陆龙骅,郭松;1993年中山站地区“臭氧洞”和UV┐B的特征分析[J];南极研究;1994年04期
8 吕达仁,李卫;南极地区UV-B气候学现状与展望[J];南极研究;1994年04期
9 孙金辉,夏其林,邱金桓,吕达仁;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平流层云[J];南极研究;1995年01期
10 侯赣生,傅传鸿;关于臭氧洞研究的进展[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张东启;卞林根;高龙;郑向东;;南极中山站臭氧探空初步结果[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陆龙骅;卞林根;;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变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学[C];2011年
4 王炳忠;;UVB测量仪的校准方法及影响UVB的环境因子[A];走近CIE 26th——中国照明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N];北京日报;2012年
2 郭起豪;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吗?[N];中国矿业报;2012年
3 实习生 徐冰;五问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朱广菁 实习记者 闫松 甘勃;消除臭氧洞仅仅禁氟是不够的[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陈瑜;平流层变暖使臭氧洞缩小 但温室气体可不是“补天石”[N];科技日报;2019年
6 记者 李大庆;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到北极“臭氧洞”[N];科技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江道辉;北极并未出现臭氧洞[N];大众科技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格苗;关于臭氧,你需要了解这些[N];中国气象报;2019年
9 编译 孔岩;三因素导致二零一一年北极臭氧洞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10 孔岩 译;臭氧洞影响高空大气温度和环流[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麟钧;我国臭氧污染特征及分区管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包翔;合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协同控制路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2 付焱焱;北极平流层温度和臭氧年代尺度变化的动力贡献[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姚颖;对比CCSM4和GISS-E2-R耦合模式中臭氧强迫的气候影响[D];南京大学;2018年
4 冶磊;南极地面臭氧的本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2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