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原位控制猪粪废水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抑制效果研究
【学位单位】:武汉轻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13
【部分图文】:
3.1.2实验装置??厌氧发酵实验在自制的1L玻璃反应器中进行,在顶部设有出气孔口和气体采样??口,在反应器中间设有水样采集口,示意图见图3.1。??\?*?A??圓_?U??图3.1反应装置示意图??3.2结果与讨论??3.2.1氨氮浓度对甲烷含量的影响??图3-2为不同发酵瓶中甲烷的每日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不同氨氮浓度处理的??情况下,甲烷含量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前7天,上升趋势明显。3500?mg/L??这组的甲烷含量增长较其他组缓慢,其甲烷含量一直处在45%以下,而2500mg/L??12??
图3.3甲烷含量变化??3.2.2氨氮浓度对甲烷日产量的影响??图3-2为每日的甲烷产量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不同氨氮浓度处理的情况下,甲??烷产量的峰值随着氨氮浓度的上升,900?mg/L、1500?mg/L、2500?mg/L、3500?mg/L??的第一个甲烷产甲烷峰值分别为104?mL、93?mL、87?mL、41?mL。前三组的甲烷日??产量随着第一个产甲烷峰后逐渐下降,而3500mg/L组在15天后甲烷产量有一个回??升,比第一甲烷高峰还要高。许之扬等研究氨氮质量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当初始氨氮浓度为6000mg/L时,第一个产甲烷高峰直到13天才到来,这??也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似[74]。??13??
始氨氮浓度对甲烷累计产量的影响??为沼气的主要成分是厌氧消化性能的重要指标[75]。如图3.3所示,g/L的对照组的累积甲烷产量高于添加另外3组实验组,发酵20天为1213?mL,表明初始氨氮浓度提升会抑制甲烷的产生,这是符合加氯化铵的实验组中,累积的沼气产量随着初始氨氮浓度的TAN氨氮浓度为1500mg/L时,此时的沼气产量可能是因为在并氨氮浓甲烷活性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甲烷累计产量为1059?mL。初始mg/L时,沼气产量比初始氨氮浓度为1500mg/L的实验组又低了接近为3500mg/L时,甲烷累计量为612mL。与对照组相比,甲烷总50%。本次实验与反〇8〖611^?:丨1^3研究发现的在氧氮浓度300〇111§/1157%[76]不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重庆;王晖;江小燕;黄荣;曹亦俊;;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年01期
2 杨德毅;吾建祥;潘明正;刘莉;虞冰;马婧妤;;施用不同生物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9年02期
3 孙晓鹏;;生物炭的制备与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9年02期
4 孔德国;周岭;李坷;张红美;;炭化时间对长、短绒棉基生物炭性能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7年10期
5 苗微;孟军;兰宇;韩晓日;陈温福;;陈化处理对稻壳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6 孙涛;朱新萍;李典鹏;顾祝禹;张佳喜;贾宏涛;;不同原料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对比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7 李佳燕;陈兰;喻婕;戴智强;张震;王娜;;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年07期
8 蒋春燕;石凤丽;李英杰;田森林;;生物炭制备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年05期
9 宋婷婷;赖欣;王知文;方明;杨殿林;居学海;李洁;张贵龙;;不同原料生物炭对铵态氮的吸附性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年03期
10 唐行灿;陈金林;;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少强;生物炭对Cu~(2+)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吸附作用研究:粒径和老化作用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2 李婷;有序结构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9年
3 王燕;不同来源生物炭的特性及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韩瑛;冻融与生物炭添加对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5 阎海涛;生物炭对植烟褐土的改良效应及其微生态机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6 范方宇;玉米秸秆水热炭化和热解法制备生物炭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7 周莉;生物炭—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水体铜镉的去除性能与机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8 袁珺;生物炭表面有机分子对水稻幼苗抗寒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9 崔孝强;水体修复植物基生物炭的环境应用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所凤阅;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研制及其对水体中农药的吸附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扬天;生物质烘焙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顾博文;矿物质对生物炭形成过程中碳保留及碳稳定性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徐炳乾;生物炭及其溶出组分用于Pb(Ⅱ)污染土壤修复的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李瑞祥;微藻生物炭活化过硫酸盐高效去除水中磺胺甲恶唑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尚宏儒;镁化合物负载玉米芯生物炭的制备及其Pb(Ⅱ)吸附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6 吕亚辉;铁基生物炭钝化稻田砷污染机制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7 彭春晖;生物炭基肥成型机改进与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年
8 马帅;不同温度处理下的水稻秸秆生物炭的理化特性及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年
9 蒋容;模拟增温与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10 杨玉晴;聚吡咯改性磁性生物炭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本文编号:2835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35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