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生态文明视角下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06:43
   城镇化是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根据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我国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直是国内外区域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就业、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压力增加,生态环境失衡,城市安全与抗风险能力减弱等问题。重庆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区域内自然条件差距较大,要素禀赋和政策倾斜程度不同,使得各区县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关系到长江流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因此,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已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借鉴城镇化发展相关研究的归纳总结基础之上,首先,对渝东北城镇化发展进行现状分析,提出问题,构建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理论框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证研究。其次,以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2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行政力量、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五个方面,经过检验确定了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为传统城镇化评价分析的面板回归模型,以样本区县的城镇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用非农产业比重、城乡收入差距、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分别代表产业结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水平、行政力量、对外开放水平,对传统城镇化评价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从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内涵出发,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四个方面构建了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城镇化优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权重,得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综合得分,进行总体分析和经济发展子系统、城镇化效率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最后,通过传统城镇化的评价因素分析与城镇化优化发展综合评价作对比分析,验证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理论体系,同时提出未来优化发展路径。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城镇化优化发展理论体系,体现在内涵及外延、内容、特征、方向、边界。(2)在传统城镇化评价因素分析中,城镇化水平评价影响分析的影响效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力量、社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说明经济因素是影响传统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2007-2016年期间重庆20个样本区县的个体固定效应差异明显,固定效应系数α_i取值排名靠前集中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排名靠后集中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区。(3)根据重庆20个区县城市优化发展综合测评结果得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综合得分整体呈稳定上升的趋势,重庆20个区县城镇化水平整体显著提升;城镇化优化发展水平中经济发展子系统、城镇化效率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生态环境发展子系统综合得分总体呈增长态势。(4)在经济发展子系统、城镇化效率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整体得分高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区,但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得分渝东北生态涵养区远远高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整体综合得分有一定差距,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5)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占比越来越大,更加符合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功能定位,城镇化发展从只注重经济发展的“量”转变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质”。基于以上研究总结,本文对提升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设计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的战略和思路。(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资本的价值转换。(3)打造渝东北生态城市产业集群区,实现生态经济的高效运作。(4)加大生态扶贫开发力度,实现移民脱贫发展。(5)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99.27;X321
【部分图文】:

生态文明视角下渝东北城镇化优化发展研究


研究框架图

城镇化发展


Figure 2-1 The ‘S’line of the Urbanized development(2)城市 PRED 系统论城市 PRED 是指城市所在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通过相互用、相互制约等关系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彼此之间是协调统一的,子系统之不断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由协调→不协调→高层次协调,循环往复,处于动变化过程。区域 PRED 系统是指一定区域的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四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关系构成的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的开放巨系统(如 2-2 所示)。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调整是通过熵变实现的,系统内 P、R、E、D 各子系统与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过程,因为市 PRED 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系统,在研究中可应用系统动力的方法进行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PRED 协调发展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是指类社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通过自然物质间的能量转换、信息的传输以自然物质的循环利用,其结构以及能量转换功能都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一定的体性。同时,自然间各物质的转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不同物质间的能量换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生态环境的限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等。协发展系统可持续性运作,是随着 PRED 系统协调发展结构的不断完善而发生变

区域PRED系统,结构模式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施,以实现山东省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是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经济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的一个从自然到社会再到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区域 PRED 系统(秦耀辰等,2012)。基于我国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因进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参考人口承载力思想,提出区域 PRED力概念和方法,构建区域 PRED 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区域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对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参开价值(郑德凤,藏正,才志,2014)。城市 PRED 理论有助于更好理解渝东北地区在外延式扩张不足、资源的现状下,如何协调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系,进而实现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价值、水资源价值、经济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丽娟;孙成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机制[J];经济问题;2015年11期

2 刘耀彬;涂红;;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年05期

3 徐盈之;赵永平;;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能力与公共服务供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4 杨贵军;王丽娟;;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5年01期

5 张景奇;孙萍;孙蕊;;城市蔓延理性与中国城市理性蔓延探究[J];城市规划;2014年07期

6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7 陈忠暖;高权;王帅;;中国省际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8 彭倩;黄震方;牛品一;;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3期

9 陈春林;陈才;杨青山;曲洋;;区域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城市化理论思考[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10 郑德凤;臧正;张雨;孙才志;;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44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4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