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湿烟气脱白工艺路线比较研究
【部分图文】:
文章以常州一连铸厂冷却饱和烟气为研究对象,对比直接加热法和直接降温法两种湿烟气脱白工艺,从其技术路线、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特性进行比较,为湿烟气脱白现场改造提供技术参考。1 “白烟”的形成与脱除
在实际生产中,环境温度、湿度都在变化,采用升温或者降温方法时,湿烟气的加热温度和冷却温度不是一个定值。在冬季,为了彻底消除白烟,加热温差或冷却温差较高,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升温点B和冷却点C在排放过程中应允许发生与饱和湿度线相交的情况,如图3。相交的面积较小,湿烟气排放过程中与环境空气快速混合,无白烟或者只有少量白烟生成。图3 实际湿烟气排放过程
实际湿烟气排放过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金栋,陈欣,刘立平;湿烟气冷凝脱硫实验研究[J];北方环境;2004年06期
2 赵茂中;喻佳彤;;热泵型烟气脱白系统工质选择与热力学性能[J];煤气与热力;2019年11期
3 余波;王浩;杨春根;程寒飞;詹茂华;;烧结烟气采用湿法脱硫烟气再热问题研究[J];烧结球团;2017年03期
4 王梦瑜;;水泥工业窑尾烟气脱白技术分析[J];中国水泥;2019年11期
5 单宏伟;赵娟;张龑;端午祥;;工业烟气高效混合装置研发与工程应用[J];科技风;2019年35期
6 贺艳艳;;高湿地区燃煤机组烟气“消白”的计算[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9年05期
7 樊瑞民;;浅谈烟气消白原理及烟气消白治理[J];科学技术创新;2019年36期
8 庄锦强;;合理应用烟气循环烧结研究[J];科技风;2020年11期
9 王涛;谢春帅;;基于测试的烟气循环工艺对烧结过程的影响[J];矿业工程;2020年01期
10 凌慧娇;陶胜康;林雨倩;慕江容;尹平艳;段绍恒;;非分散红外法测定烟气中二氧化硫常见问题的探讨[J];现代盐化工;202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斌;燃煤工业窑炉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D];天津大学;2003年
2 崔秋凯;催化裂化烟气硫转移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马强;烟气中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活性分子氧化及一体化脱除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郭永福;膜催化氧化反应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烟气中零价汞的转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5 郑剑铭;燃煤电站汞排放环境影响与TAC对烟气零价汞的吸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谢觉新;环境烟草烟气对室内空气有机污染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林晓青;废物焚烧炉二恶英硫氨基复合阻滞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笑颖;生物质气再燃脱除燃煤流化床烟气中N_2O的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邱广亮;微生物法脱除工业烟气二氧化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王庆伟;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锦红;燃煤飞灰特性及其对烟气汞脱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3年
2 石丽娜;火电厂脱硫烟气再热后腐蚀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3 黄伟;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烟气再热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宗蕴;35T/H锅炉湿式脱硫烟气再热原理与系统设计[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永芹;湿法脱硫系统的烟气再热机理及再热度的确定[D];山东大学;2005年
6 易秋;燃煤机组烟气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丁建国;荆门石化1#催化裂化烟气环保治理技术应用[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8 李宝才;基于云平台电厂烟气监测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9 马宵颖;液相烟气脱汞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10 王腊姣;吸附法脱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44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