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淮河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0 06:15
   利用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8座城市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相关数据,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对其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a中,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较为稳定,生态环境综合得分波动较大;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度处于区间[0.35,0.65]范围内,始终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仍处于较低水平。
【部分图文】:

折线图,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淮河


如图2所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变化幅度较大,处于区间[0.10,0.65]范围内。从时间变化来看,淮南和阜阳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一直在下降;蚌埠、六安、宿州和滁州在2009年到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在2017年又出现“回暖”,尤其是六安和滁州,综合得分较其他几个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亳州和淮北在2009年到2013年的综合得分稍微上升,在2017年又出现下降现象。从发展水平来看,淮南与六安生态环境水平较其他几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化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3.2 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产业转型,生态环境,耦合度,协调度


从图4可以看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程度属于濒临协调。淮南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均呈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从初级协调转换到濒临协调;2013年和2009年相比,蚌埠、阜阳、六安、亳州和宿州的耦合协调度稍微下降,2017年又出现回升,主要在轻度失调和濒临协调阶段之间变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的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协调度虽然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与高级协调阶段仍有较大距离。图4 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

折线图,产业转型,生态经济,淮河


产业转型方面,在2009年、2013年和2017年3个时间里,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产业转型综合得分较为稳定,均处于0.16~0.70范围内,如图1所示。从时间变化来看,蚌埠和宿州两个城市的产业转型综合得分始终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淮南、六安、淮北和滁州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处于上升阶段,到2017年又出现轻微下降;阜阳和亳州在2013年的综合得分较2009年相比略微下降,在2017年又出现增长趋势。从地区水平来看,蚌埠与淮北处于较高水平,六安和亳州次之,阜阳、亳州和宿州处于较低水平。淮南在2009年和2013年处于较高水平,在2017年下降到较低水平。自2016年3月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初步确认以来[15],安徽区域8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在今后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完备产业体系及相关设备,积极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良好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有序发展。如图2所示,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变化幅度较大,处于区间[0.10,0.65]范围内。从时间变化来看,淮南和阜阳的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一直在下降;蚌埠、六安、宿州和滁州在2009年到2013年呈现下降趋势,在2017年又出现“回暖”,尤其是六安和滁州,综合得分较其他几个城市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亳州和淮北在2009年到2013年的综合得分稍微上升,在2017年又出现下降现象。从发展水平来看,淮南与六安生态环境水平较其他几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强化生态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媛;梅凡民;;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特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09期

2 杨秀平;张大成;袁朋朋;张晓波;;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年02期

3 谷国锋;张媛媛;姚丽;;东北三省经济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4 买里娅·阿布力孜;买托合提·阿那依提;;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32期

5 吕延方;崔兴华;;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01期

6 吕有金;孔令池;李言;;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J];城市问题;2019年12期

7 汪振双;赵宁;苏昊林;;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山东省水泥行业为例[J];软科学;2015年02期

8 龚艳;张阳;;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江苏沿海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年04期

9 陈治国;李红;辛冲冲;李成友;刘向晖;;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10 王睿;洪菊花;骆华松;杜忠;魏芸云;;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2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鸿奎;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2 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4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龙晓君;地质生态环境多尺度非线性智能评估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小玲;生态城市建设中几个核心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元;武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志海;星云湖流域资源环境安全评价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3 苏智杰;区域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4 陈香香;山东省能源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田玲娣;京津冀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时空格局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6 王莹;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D];湖南大学;2015年

7 郭静静;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朱卫利;区域旅游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测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王静;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10 颜丙金;干旱绿洲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8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8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