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环境与生物介质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4 15:49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一种,经人工合成,普遍存在于环境及生物介质中。由于其具有生物毒性,现已被列入优控污染物名单中。PFCs的检测方法是当今全世界研究热点之一,但由于目前国内对PFCs检测、风险评估研究较少,建立一种高效、绿色、精密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建立了测定不同基质中PFCs的高效分析方法,并基于此方法研究了山东部分地区肉类、蔬菜及农田土壤中PFCs含量水平及污染特征,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本文主要内容有:(1)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肉类与蔬菜中12种PFCs的检测方法。向样品中加入MAX分散剂与无水硫酸钠,充分研磨后装柱。甲醇洗脱,氮吹定容过0.22um有机滤膜进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肉类基质中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0.6%-132.1%之间,蔬菜基质为88.7%-113.4%,标准偏差小于7.9%,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分别为0.012-0.1266μg·kg-1、0.04-0.422μg·kg-1,前处理操作时间约1h内完成,相比节省约15h,达到样品痕量分析水平。(2)随机选取山东某养殖场的鸡肉、鸭肉和猪肉为检测对象,发现禽畜肉样品中PFCs污染较为普遍,12种PFCs在三种肉类中均有检出,其中猪肉样品中PFCs总含量最高,其次是鸭肉样品,鸡肉样品则为最低。不同种PFCs的浓度相差较大,其中PFOS浓度最低,浓度总量为0.16 ng·g-1;PFHxA浓度最高,浓度总量为61.24 ng·g-1。对PFOA、PFOS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三种肉类危害指数HR均远小于1,说明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较小,现状暴露水平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3)将建立的PFCs检测分析方法拓展到土壤样品的检测,选取山东省滨州市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为检测对象,12种PFCs除PFBS、PFDoA、PFHxS和PFUdA四种化合物未检出外,其余8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PFCs的总量范围在0-51.72ng/g之间,其中PFOA为主要污染物,最高为22.99ng/g,占到∑PFCs的43.5%。9种已检出化合物的浓度平均值范围为0.01-5.75ng/g。
【学位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92;X830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肉类食品,健康险,全氟化合物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建立广泛适用于动植物样品及环境样品中 PFCs 的高效分析检测方法。 12 种 PFCs 为目标物,以肉类食品、蔬菜样品样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基质固分散前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及优化操作条件,同时优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建对 12 种 PFCs 进行高效快速定量检测的方法体系。(2)对建立的 PFCs 定量检测方法在山东某地生产的商品禽畜肉类食品中进应用,分析评价两类全氟化合物 PFOS 和 PFOA 的含量水平,并对其进行健康险评估,从而评价人体从食物中摄取 PFOS 及 PFOA 的风险程度。(3)对山东省滨州市某工业园区农田土壤样品进行 PFCs 定量分析,检测其FCs 的主要种类及浓度水平,从而评价土壤中 PFCs 的生态风险。.10 技术路线

基质固相分散,操作图


避免了样品的损失。引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的提出人 Barker 教授对其的图解[81](图2.2)。图 2.2 基质固相分散操作图解基质固相分散的前处理过程需要经过样品制备、研磨吸附、淋洗除杂及洗脱几个步骤。本实验研究分 2 个阶段,首先考察基质固相分散的前处理方法应用于食品中 PFCs 检测的可行性,然后对方法的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包括吸附剂用量及吸附温度、淋洗液种类及用量、洗脱液等样品前处理参数的优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鸡肉样品中 12 种全氟化合物,通过样品的回收效果检验方法的适用性。

样品前处理方法,土壤采样,地点


第 4 章 土壤样品中 PFCs 的检测方法工厂或工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土壤中经常可以检出各种 PFCs 化合物,而且通常含量较高[96]。而且,PFCs 可随着农田灌溉、大气干湿沉降、施用城市污泥作为肥料等途径进入农田土壤中。因此,靠近工业区的土壤中 PFCs 的污染问题最受关注,而且由于食物链可能使农田土壤中的 PFCs 被农作物吸收继而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4.1 材料与方法4.1.1 样品采集2018 年 10 月在山东省滨州市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采集其地表土壤(0-20cm)样品进行研究,共计 9 个采样点,且每个采样点农田面积约为 2500m2,每次采集样品约为 0.5-1kg 左右,并当日送往实验室冷冻干燥、过 60 目筛,-4℃冰箱中保存备测。具体采样地点如图 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盟碳氟化合物制品禁用令已于6月生效[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7期

2 郑元昌;美国研究新型氟化合物[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3年01期

3 任伟成;瑞翁建氟化合物生产装置[J];有机氟工业;2000年02期

4 吴正德;我国氟化合物产品发展的探讨[J];化学世界;1996年02期

5 李鸿权;;用冷却器冷却废气来处理氟成分[J];建材工业信息;1988年13期

6 宋彦敏;周连宁;郝文龙;宋文恩;李迎龙;;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7年10期

7 刘葳;张增强;;纺织品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6年01期

8 祝淑敏;高乃云;马艳;卢宁;顾玉亮;张东;;全氟化合物的检测与去除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2012年S1期

9 吴越超;蒋强;陶晓红;蒋丹丹;李建光;赵施思;赵安娜;陈剑君;王玉林;吕亮;;水环境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J];皮革与化工;2017年06期

10 王飞;李晓明;李建勇;;食品中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舒;中国东部地区典型全氟化合物污染地理分布特征及来源辨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

2 孙瑞;全氟化合物在上海市典型环境介质和非暴露人群血清中赋存及污染特征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3 杨鸿波;典型全氟化合物在食用油中的污染水平及其环境联合毒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17年

4 赵丽霞;典型全氟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李侃;典型全氟化合物在食物中的生物有效性及对小鼠的肝毒性、致毒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航;环境与生物介质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刘葳;纺织品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研究[D];五邑大学;2016年

3 李雯雯;环境介质中全氟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慧婷;食品接触材料及纺织品、皮革中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黄俊;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开发及在污水处理中的残留特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路程;全氟化合物在典型使用行业中污染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段化莉;工业品中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懿;持久性全氟化合物典型污染源环境污染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于兰;钽氧氟化合物及钽酸盐的合成与性质探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关月;小麦对全氟化合物的吸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4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4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f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