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华衰亡过程中湖泊氮、磷迁移转化过程及机理研究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中 N 素通过同化作用形成铵态氮,用于合成细胞生长所需的蛋白质。研究表明,不同形态和浓度的 N 素对蓝藻的生长繁殖影响不同,反之,不同种类的蓝藻对NH4+-N 和 NO3--N 的偏好也不尽相同,Boussiba[31]等的研究发现当同时存在NH4+-N 和 NO3--N 时,蓝藻更倾向于优先利用 NH4+-N。并且 Dokulil[32]等也发现微囊藻优先同化吸收质量相对较轻的 NH4+-N。而漂浮植物如浮萍则更优先同化吸收 NO3--N[33]。王正芳对铜绿微囊藻的培养研究表明,NH4+-N 浓度在 1.2mg/L 的较低水平或在 6mg/L 的高水平均明显抑制蓝藻的生长,而在此浓度下的 NO3--N 则有助于藻细胞的生长[34]。鲍亦璐对螺旋藻的培养研究表明,NO3--N 作为其生长的最佳氮源,不会出现高浓度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现象,而 NH4+-N 浓度高于 5mmol/L时会抑制其生长[35]。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固氮作用(同化作用)受温度、pH、DO 浓度、光照、氮磷比、游离氮浓度和有机物等的影响[36]。温度在 10℃~25℃范围时浮游植物对 N素的同化效率与温度呈正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夏季是富营养化藻华暴发的季节。当湖泊中氮磷比或游离氮浓度很低时,蓝藻会加快固氮速率[37]。
图 1.2 反硝化过程图Fig 1.2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diagram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氮循环中,反硝化作用是其减轻氮负荷最重要的反硝化作用一般发生在富含 NO3--N 和有机碳的缺氧区域,也即沉积物47]。从上覆水扩散至沉积层的 NO3--N 几乎 100%都是通过反硝化去除表明,在海洋沉积物中通过反硝化作用外排的氮占 20%~75%,在湖沼5%~100%[48]。在低氮的蓝藻水华暴发的湖泊中厌氧氨氧化作用只有 10[49]。此外,在 HABs 暴发期间,衰亡藻细胞在快速降解过程中产生的 NO碳,可促进反硝化进行[50, 51]。硅藻能与反硝化细菌产生协同作用[52]。反硝化过程中,底物 NO3--N 的浓度是反硝化反应的限制因子[49]。此外温度、DO 浓度、pH、光照、可溶性有机碳和磷以及水力停留时间和水会影响反硝化作用。反硝化反应的进行需要稳定的避光条件。 厌氧氨氧化、异化还原(DNRA)氧氨氧化是指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Bacte
9图 1.4 湖泊磷循环Fig. 1.4 Phosphorus cycling in lakes湖泊生态系统中磷的迁移转化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图 1.4 显示了湖泊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磷酸盐的沉淀与溶解以及磷的生物循环等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① 沉积物的吸附/解吸沉积物中的 P 素主要可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两大类。水相中的磷被沉积物吸附和固定,主要依赖于沉积物中的碳酸钙、铁铝氧化物和黏土等矿物颗粒对溶解态磷酸盐的专性吸附,形成的 Al-P(磷酸铝盐)、Fe-P(磷酸铁盐)、Ca-P(磷酸钙盐)和 Oc-P(闭蓄态磷)组成沉积物中的无机态磷,其中以铁铝氧化物的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雅丽;许海;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4年01期
2 范俊楠;赵建伟;朱端卫;;湖泊氮素氧化及脱氮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年15期
3 李永慧;李玉成;王宁;吴涓;;巢湖蓝藻死亡衰败过程中典型有害成分形成及控制对策[J];湖泊科学;2012年04期
4 任丽平;张智;唐韵;;Fe(Ⅲ)异化还原对聚磷菌厌氧性能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何玉龙;周青平;;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2年02期
6 迟杰;赵旭光;董林林;;有机质和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对沉积物中磷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7 王成林;张咏;张宁红;钱新;孔繁翔;;太湖藻源性“湖泛”形成机制的气象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1年02期
8 王振强;刘春广;乔光建;;氮、磷循环特征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6期
9 迟光宇;陈欣;史奕;郑太辉;;土壤Fe(Ⅲ)异化还原的环境效益[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10 黄廷林;柴蓓蓓;邱二生;朱维晃;;水体-沉积物多相界面磷循环转化微生物作用实验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蕾;水库沉积物—水界面锰迁移与转化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正芳;蓝藻生长的氮磷影响及控制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鲍亦璐;微藻培养过程的营养优化与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陈小锋;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区域差异性调查及氮素循环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揣小明;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和营养物磷基准与控制标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刘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及其在水、沉积物和农田中的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2858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8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