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东海内陆架季节性低氧海区柱状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0-11-04 08:57
   溶解氧含量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化学参数,对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海洋环境溶解氧状况的研究意义重大。海水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RSE)如V、Cr、Mo、U等通常在氧化条件下呈溶解态,在还原性沉积环境中被还原成低价态转移至沉积物中富集积累,因此可以利用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富集情况反演底层海水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况。本文对2017年9月采自东海内陆架季节性低氧海区Zb7(29.0167°N,122.2750°E)沉积柱状样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V、Cr、Ni、Cu、Zn、Mo、U的垂直分布、富集特征以及比值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粒度、有机碳TOC、总氮TN、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环境参数,探究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Zb7沉积柱中不同层次RSE富集系数、RSE比值、RSE形态分析以及RSE/Al与Fe/Al、Mn/Al的相关性分析均指示该站底层海水呈氧化的沉积环境。Zb7沉积柱RSE所反映出的氧化沉积环境与该区域溶解氧历史数据反映的季节性低氧结果不一致,可能与夏季季节性低氧时在沉积物中富集的RSE由于秋冬季溶氧水平恢复再次向水体释放,使RSE富集程度降低有关。Zb7沉积柱各层RSE富集系数均小于3,未见明显富集,RSE比值V/Cr2、Ni/Co5、U/Th0.75、0.25(Cu+Mo)/Zn0.55以及Mo_(EF)/U_(EF)比值主要分布在0.08~0.3倍海水Mo/U比之间,均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RSE/Al与Fe/Al、Mn/Al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RSE在剔除陆源碎屑输入后,主要通过与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结合进入沉积物,也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RSE各形态分析表明V、Cu、Ni在沉积物中主要以可还原态F2存在,说明这些RSE主要以与Fe/Mn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结合的形式在沉积物中富集,反映氧化的沉积环境,这与RSE/Al与Fe/Al、Mn/Al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RSE最终指示氧化的沉积环境这一结果与该区域溶解氧历史数据反映的季节性低氧结果不一致,可能与秋冬季溶解氧水平恢复造成RSE在沉积物中的富集信号缺失有关。2、RSE富集程度与通过δ~(13)C值和海源碳C_m所反映的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变化趋势一致。RSE富集程度、δ~(13)C值和海源碳C_m自20世纪90年代的增加以及2009年后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后季节性低氧程度加重,2009年后又有所缓解的变化趋势,也进一步说明了富营养化导致初级生产力和底层有机质矿化耗氧的增加是Zb7海域季节性低氧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RSE不能有效指示东海季节性低氧环境,但RSE指标在垂直方向的波动趋势,可反映沉积环境最终呈现的氧化还原信号的强弱,进而估测对应年份区间的季节性低氧强度的变化趋势。Zb7沉积柱RSE/Al和RSE富集系数在1978年之前变化不明显,自1978年后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值主要出现在3.5 cm(2009)、8.5 cm(2000)、12.5 cm(1995),但2009年后则呈现下降趋势。δ~(13)C值和海源碳C_m的变动趋势可以反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发现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δ~(13)C值、海源碳C_m的变化趋势与RSE/Al、RSE富集系数变化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与沿岸海域富营养化,赤潮频发有关,通常富营养化和底层水体低氧并发,也反映了由富营养化导致的季节性低氧程度加剧。2009年至今,δ~(13)C值、海源碳C_m与RSE/Al、RSE富集系数又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近几年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生态问题及季节性低氧有所缓解。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富营养化导致初级生产力提高和底层有机质矿化耗氧的增加是Zb7所在海域季节性低氧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145
【部分图文】:

沉淀富集,相关关系,总硫,有机碳


图1.1 Mo沉淀富集与Fe-S-C系统的相关关系(据Dale 等,2012)Fig.1.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 enrichment and coupled carbon-sulfur-iron system(afterDale et al.,2012)注:OC:有机碳;TH2S:总硫化氢。Note:OC: Organic Carbon; TH2S: Total Hydrogen Sulfider1. CH2O+O2→CO2+H2O;r2. CH2O+4Fe(OH)3+7H+→4Fe2++HCO3-+10H2O;r3. CH2O+0.5SO42-→0.5H2S+HCO3-;r4.Fe2++0.25O2+2.5H2O→ Fe(OH)3+2H+;r5. H2S+2O2→SO42-+2H+;r6. Fe2++H2S→FeS+2H+;r7. 8/9 Fe(OH)3+ H2S→8/9FeS+1/9SO42-+2/9H++20/9H2O;

氧化还原状态,共变,水柱,水体


MoEF-UEF共变反映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和水柱颗粒传输(据 Algeo 和 Tr2009 修改).2 MoEFvs. UEFdiagram reflecting redox state and particle transport in seawAlgeo and Tribovillard, 2009)ribovillard 等(2006)通过研究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的 Ui 的含量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协变图(图 1.3)发现,当沉积低时(<2%),U、V、Mo、Cu、Ni 与 TOC 均不呈现相关性,的微量元素主要受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由于元素 Cu、Ni 通过 TOC 一同在沉积物中累积,当沉积物中 TOC 浓度高于 2%时,u 含量与 TOC 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关系,指示次氧化或硫化的C 高于 2%但低于某一阈值时,U、V、Mo 与 TOC 表现出比较好超过该阈值时相关性消失,并且伴随着大量的 U、V、Mo 富集

示意图,富集,示意图,氧化条件


图 1.3 Cu、Ni、Mo、U、V 与 TOC 相对富集示意图(据 Tribovillard 等,2006 修改)Fig. 1.3 Sketch map illustrating the relative enrichment of Cu, Ni, Mo, U and V versus totalorganic carbon (TOC) (after Tribovillard et al.,2006)Kimura 和 Watanabe(2001)发现沉积物中 V 的含量相对于 Sc 成比例变化而与其他不溶元素(例如 Al 和 Ti)不成比例,提出用 V/Sc 比值来表示 V 的富集程度比单用 V 含量更有效,因为还原态的 V 和 Sc 具有相似的不溶性。此外,沉积岩 V/(V+Ni)比值(>0.7)也指示缺氧的沉积环境,但 Rimmer(2004)通过与其他指标对比研究发现,V/(V+Ni)指标对于极端缺氧沉积环境指示情况良好如克利夫兰上部柱样,而对于非极端缺氧沉积条件指示效果不理想。Th 主要以不可溶的 Th4+形式存在,对氧化还原条件不敏感;U 在氧化条件下以可溶的 U6+形式存在,在还原环境下被还原到不可溶的 U4+在沉积物中富集。因此 U/Th 比值在氧化条件下由于 U 被氧化从沉积物中被释放到海水中而偏低(<0.75),在次氧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红;高钰琪;袁志兵;孟民杰;;白藜芦醇对低氧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06期

2 闫琳;王龙梅;杨侠;董晓光;徐海峰;;低氧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5中根蛋白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4年05期

3 尉晓娜;谢于鹏;夏誉;何金彩;;低氧对小鼠旷场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海霞;李道季;高磊;王伟伟;陈炜清;;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5 王茹;;低氧运动/训练研究新动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6 孙衍伟;曾琴琴;侯仕彩;丁兆军;周嘉云;安永恒;孟令新;;高-低氧放疗与低氧放疗对食管癌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10期

7 周燚;李良鸣;方彩华;;低氧适应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24期

8 翁锡全;林文弢;黄丽英;徐国琴;余群;;低氧健身原理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9 周兆年;低氧与健康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3年05期

10 甄国华 ,王小珍;低氧时—氧化碳对PASMC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璐;低氧介导的肾细胞癌中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2表达下调和地西他滨抵抗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池连宝;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关键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3 李峤;经济贝类对低氧耐受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4 熊忠;低氧下调AIF引起肿瘤细胞EMT及其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王青;低氧微环境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毛乳头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年

6 田然;鲸类低氧耐受分子进化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7 宋翔;低氧增强树突状细胞产生免疫负向调控分子吲哚胺2,3-双加氧酶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8 王锋;椎间盘髓核细胞组成性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发育基础以及类泛素化修饰调控机制[D];东南大学;2017年

9 李百龙;低氧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10 田雪文;基于iTRAQ的低氧运动肥胖大鼠肝脏蛋白质组学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静;6周低氧循环抗阻训练对超重男性减脂和发展力量效果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年

2 章茜茹;低氧预处理对人尿源性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影响初探[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3 柯彩旗;淫羊藿次苷Ⅱ对大鼠皮层神经元低氧性轴突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4 宋玉菲;低氧和(或)高糖对Neuro-2a细胞损伤的自噬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解兴伟;东海内陆架季节性低氧海区柱状沉积物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6 张荣丽;间歇性低氧激活自噬介导肾功能损伤及洛沙坦干预作用[D];兰州大学;2019年

7 李艳丽;斑马鱼血红素加氧酶1的低氧保护作用及转基因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巩生辉;自噬介导低氧下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年

9 代敏;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8年

10 张柱霞;蛋白磷酸酶1及其DNA甲基化在低氧预适应小鼠海马和神经细胞中的变化情况[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869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69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6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