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多)氟烷基化合物在中国若干特定地区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592
【部分图文】:
图 2-5 PFCAs 碳链长度与 LogKd值的线性关系Figure 2-5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carbon and LogKdValue of PFCAs中国南海近海沉积物中 PFASs 浓度分别比莱州湾(5.25 103pg/g 干重)[86]、渤海(442 pg/g 干重)[89]和韩国海岸(2500pg/g干重)[90]低 175、14和 83倍,与坎塔布里亚海沉积物中 PFASs 浓度接近(10–130 pg/g 干重)[91]。通过与其他海域沉积物中 PFASs 浓度的比较,发现中国南海近海地区沉积物中 PFASs 的浓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对 PFASs 的生产使用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同时由于南海是一个开放性的海域,不有利于污染物的蓄积,使得中国南海近海 PFASs 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沉积物中 PFASs 的分布和组成如图 2-6 所示。最高浓度的 PFASs 出现在 P101(84.2 pg/g 干重)和P102(68.1 pg/g 干重)。P101 和 P102 位于西江河口附近,由于工业排放,西江河水中发现了高水平的 PFOA(约 1 103pg/L)和 PFOS(约 500 pg/L)[92]。同时,该区域海水中 PFASs 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河流的汇入造成了这两个站位沉积物中高浓度的 PFASs。总的来说,沉积物中的 PFASs 的分布与海水相似,近
第三章 我国典型滑雪场周边多介质中 PFASs 的分布,组成与季节变化的释放。滑雪场地区大气中 8:2 FTOH /6:2 FTOH 和 8:2 FTOH/10:2 FTOH 比值中位数分别为 3.2 和 4.4,高于之前在北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等长距离迁移为唯一源的偏远地区的比值 1.8 和 1.7,同时高于本研究中背景点的比值 2.5 和 2.6,说明滑雪场地区造成了直接的 8:2 FTOH的释放[106,108]。
38图 3-3 滑雪场周边大气中中性 PFASs 的浓度与组成Figure 3-3 Concentr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n-PFASs in the atmosphere around Ski Resort分别对滑雪场和背景点大气与松针中 PFOA 和 8:2 FTOH的浓度进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结果表明滑雪场周边大气和松针中PFOA及 8:2 FTOH的浓度均要显著高于背景点(p<0.05),说明滑雪场对周边环境造成了 PFOA和 8:2 FTOH的释放。对滑雪场周边大气中离子型 PFASs 进行聚类分析,如图 3-4所示。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滑雪场周边大气中离子型PFASs 有着相似的组成,并与城市点和背景点有着较大的差异。说明滑雪场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于城市的离子型 PFASs 的释放。沈阳地区滑雪场周边大气中离子型 PFASs 有着相似的组分,与城市点组成较为接近,但与背景点差异较大。说明沈阳地区滑雪场对周边造成了离子型 PFASs 释放。对滑雪场周边大气中中性 PFASs 进行聚类分析,如图 3-5所示。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滑雪场周边大气中中性 PFASs 的组成与背景点相近。而沈阳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南海研究院[J];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年01期
2 李庆功;周忠菲;苏浩;宋德星;;中国南海安全的战略思考[J];科学决策;2014年11期
3 汪文俊;;美学者:远程面对面导弹可有效威慑中国南海人工岛屿[J];防务视点;2017年02期
4 潘思敏;;中国南海九段线的来龙去脉[J];初中生辅导;2017年Z5期
5 李国强;;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历史[J];中国边疆学;2013年00期
6 范稳;;在中国南海游泳[J];小品文选刊;2016年09期
7 木水;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02期
8 李途;谈中正;;“中国南海研究2015年度论坛”会议综述[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年01期
9 陈建伟;;蔚蓝色的中国南海[J];人与生物圈;2012年Z1期
10 杨翠柏;历史与法理的交融——《中国南海疆域研究》读后[J];南洋问题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彦;三种中国南海海绵Hyrtios erectus,Acanthella cavernosa及Dysidea sp.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周远明;中国南海五种柳珊瑚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张岗;中国南海侧扁软柳珊瑚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侯战辉;中国南海海绵共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王亚楠;中国南海柳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与抗菌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彭利峰;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精密定量研究全球海洋环流及其变化[D];武汉大学;2014年
7 杨建香;六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8 孙玲玲;中国南海六种珊瑚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防御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M D M D W Mangala M Kumari Yatawara;福建省和海南省海湾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生物与环境交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10 杨兵;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琪;全(多)氟烷基化合物在中国若干特定地区中的分布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9年
2 周爱娟;《中国南海:纠纷与列国》翻译报告[D];海南大学;2016年
3 张宇青;国际海洋法中的特别敏感海域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4 陆天阳;《中国南海经贸文化志》汉译英翻译报告[D];东南大学;2018年
5 冯亚娟;当代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南海政策的认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石晨;“981”钻探风波与中国南海政策抉择[D];河北大学;2016年
7 陈昆;菲律宾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原因探析[D];新疆大学;2015年
8 高阳;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中国南海政策的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梁远维;一种中国南海海绵的化学成分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吴春燕;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8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7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