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含碳颗粒类型、来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18:35
海洋作为地表最大的碳储库之一,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方式之一是生物泵,其运作效率的重要评估参数之一是表层海水颗粒有机碳(POC)的输出通量。迄今,其影响与控制因素尚有诸多不确定之处。我们认为,查明海洋颗粒物类型、来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是厘清表层海水POC输出通量影响与控制因素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单颗粒法,对南海北部2006、2007、2014以及2016年四个航次的20个表层海水颗粒物样品和两个垂直剖面的14个海水颗粒物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与能谱元素组成分析(SEM+EDS),获得如下重要科学认识:1、检出的海水颗粒物可以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分别为:生物颗粒、硅酸盐颗粒、薄膜状颗粒、黑碳颗粒、硫酸钙颗粒、海盐颗粒和碳酸盐颗粒,平均而言,其占比分别为 24.94%、57.77%、7.83%、2.82%、2.77%、4.14%和 0.06%。其中,生物颗粒主要源于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硅酸盐颗粒主要源于陆源输入。薄膜状颗粒主要源于某些浮游植物表面有机质薄膜的脱落以及溶解有机质和/或无机胶体的聚合。黑碳颗粒主要源于人为燃烧活动。硫酸...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海洋生物栗理论示意图(摘自Ducklowetal.,?2001)??Figure?1-1?The?Biological?Pump?diagram?(From?Ducklow?et?al.,?2001)??
图2-1南海区域地图(改自翟惟东,2003)??Figure?2-1?Map?of?the?South?China?Sea?(Adjust?from?Zhai,?2003.)??.?1.2海底地形??南海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三个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海盆,这三部南海总面积的47%、38%和15%。南海海盆从赤道婆罗洲西北岸延伸到约2的中国南岸,以及从约105°?E的中南半岛沿岸延伸至120°?E的菲律宾(Lin?etal.,?2007)。南海北部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陆坡水深范围在150?3000m之间,其北部的陆坡宽广,宽达250?300km学法等,2012)??
?120?125??图2-1南海区域地图(改自翟惟东,2003)??Figure?2-1?Map?of?the?South?China?Sea?(Adjust?from?Zhai,?2003.)??2.?1.2海底地形??南海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三个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海盆,这三部分各??站南海总面积的47%、38%和15%。南海海盆从赤道婆罗洲西北岸延伸到约23°??N的中国南岸,以及从约105°?E的中南半岛沿岸延伸至120°?E的菲律宾东岸??(Lin?etal.,?2007)。南海北部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南??海陆坡水深范围在150?3000m之间,其北部的陆坡宽广,宽达250?300km?(石??学法等,201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J]. 崔万松,潘德炉,白雁,何贤强,朱乾坤,胡子峰,李腾,龚芳,张琳. 海洋学报. 2017(03)
[2]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金水河颗粒有机碳来源辨析[J]. 谭慧娟,夏晓玲,吴川,张全发. 生态学报. 2014(19)
[3]云南红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J]. 李运刚,何大明,叶长青. 地理学报. 2008(01)
[4]近50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变化[J]. 戴仕宝,杨世伦,郜昂,刘哲,李鹏,李明. 泥沙研究. 2007(02)
[5]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生态学报. 2006(07)
[6]南海环流动力机制研究综述[J]. 苏纪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6)
[7]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分析——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J]. 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赵亮. 动物学研究. 2004(01)
[8]冬季东海典型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分布[J]. 赵继胜,姬泓巍,郭志刚. 海洋科学. 2003(06)
[9]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颗粒有机碳的研究[J]. 蔡阿根,李文权,陈清花,王宪. 海洋科学. 1998(05)
[10]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 何大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01)
本文编号:2907302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海洋生物栗理论示意图(摘自Ducklowetal.,?2001)??Figure?1-1?The?Biological?Pump?diagram?(From?Ducklow?et?al.,?2001)??
图2-1南海区域地图(改自翟惟东,2003)??Figure?2-1?Map?of?the?South?China?Sea?(Adjust?from?Zhai,?2003.)??.?1.2海底地形??南海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三个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海盆,这三部南海总面积的47%、38%和15%。南海海盆从赤道婆罗洲西北岸延伸到约2的中国南岸,以及从约105°?E的中南半岛沿岸延伸至120°?E的菲律宾(Lin?etal.,?2007)。南海北部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陆坡水深范围在150?3000m之间,其北部的陆坡宽广,宽达250?300km学法等,2012)??
?120?125??图2-1南海区域地图(改自翟惟东,2003)??Figure?2-1?Map?of?the?South?China?Sea?(Adjust?from?Zhai,?2003.)??2.?1.2海底地形??南海的海底地形可分为三个部分: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海盆,这三部分各??站南海总面积的47%、38%和15%。南海海盆从赤道婆罗洲西北岸延伸到约23°??N的中国南岸,以及从约105°?E的中南半岛沿岸延伸至120°?E的菲律宾东岸??(Lin?etal.,?2007)。南海北部陆架区通过水深约50m的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南??海陆坡水深范围在150?3000m之间,其北部的陆坡宽广,宽达250?300km?(石??学法等,201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表层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遥感分析[J]. 崔万松,潘德炉,白雁,何贤强,朱乾坤,胡子峰,李腾,龚芳,张琳. 海洋学报. 2017(03)
[2]基于碳稳定同位素示踪的金水河颗粒有机碳来源辨析[J]. 谭慧娟,夏晓玲,吴川,张全发. 生态学报. 2014(19)
[3]云南红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J]. 李运刚,何大明,叶长青. 地理学报. 2008(01)
[4]近50年来中国主要河流入海泥沙变化[J]. 戴仕宝,杨世伦,郜昂,刘哲,李鹏,李明. 泥沙研究. 2007(02)
[5]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生态学报. 2006(07)
[6]南海环流动力机制研究综述[J]. 苏纪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6)
[7]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分析——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J]. 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赵亮. 动物学研究. 2004(01)
[8]冬季东海典型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垂直分布[J]. 赵继胜,姬泓巍,郭志刚. 海洋科学. 2003(06)
[9]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颗粒有机碳的研究[J]. 蔡阿根,李文权,陈清花,王宪. 海洋科学. 1998(05)
[10]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 何大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5(01)
本文编号:290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073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