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污泥生物炭输入暖温带人工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7 19:47
  本研究通过开展污泥生物炭(SSBC)林地利用探究了市政污泥生物炭输入温带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从土壤肥力、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和微生物与植物特性三个方面,验证污泥以生物炭形式作为营养基质开展林地利用的处置方式可行性。田间试验SSBC用量分别为0 t·hm-2(CK)、15 t·hm-2(LS)、30 t·hm-2(MS)、60 t·hm-2(HS),每个用量设置五个重复。对不同用量的SSBC施加后两个不同季节土壤基础理化指标和养分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SSBC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肥力。试验土壤属于典型的高pH低电导率(EC)类型土壤,不利于土壤营养元素吸收。施加SSBC后,pH(H2O)随着SSBC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最大从8.66降低至8.49,土壤EC值提高了3.2325.64%。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全磷(TP)分别提高了18.3667.99%、6.9646.44%和25.12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污泥生物炭输入暖温带人工杨树林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


近年我国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总量[3]

市政污泥,农家肥,养分含量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预计在2020年污水处理量将达到2.69亿m3/d,含水%的市政污泥年产量预计将超过5000万t[1];规划要求,2020年底之前地级和以上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理率达到90%[1],比“十二五”规划增加22%[2]。支持稳定化和处理后的污泥制成有机碳土,符合相应规范标准后用于荒地造林、园林绿化等[1]图 1-1 近年我国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总量[3]Fig. 1-1 Total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and domestic sewage in china recently

污泥处理,主要方式


第 1 章 绪论置方式主要包括填埋、填海、焚烧、炭化、建材利用、土地利用及其他技术等。目前,随着环境要求和健康风险要求的提高,卫生填埋和填海被禁止,因此,其处置方法主要有两种:土地利用和焚烧。从经济角度在土壤中实现养分循环利用被认为是一种有利的污泥处置方法。目前,置率较低,干化焚烧和建材利用比例为 15%,土地利用为 10%,剩余的污有达到稳定化资源化处理处置直接进入到自然环境中[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 朱寒阳,傅海平,张国林,周品谦,邹冬生.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3)
[2]三峡库区消落带落羽杉与立柳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J]. 杨文航,任庆水,李昌晓,宋虹,袁中勋,马文超,崔云风,王朝英.  生态学报. 2019(05)
[3]污泥与园林废弃物混合堆肥对波斯菊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J]. 赵霞,胡自航,郑景明,司莉青.  生态学杂志. 2019(03)
[4]连续施用无害化污泥堆肥对沙质潮土肥力的影响[J]. 冀拯宇,周吉祥,郭康莉,刘晓,朱兴娟,姜慧敏,杨俊诚,李桂花,张建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05)
[5]洞庭湖湿地3个林龄杨树人工林叶与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靖磊,周延,吕偲,赵君茹,雷光春.  生态学报. 2018(18)
[6]污泥不同利用形式及利用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 薛万来,李法虎.  生态科学. 2018(04)
[7]市政污泥生物炭对大豆生长及重金属积累的影响[J]. 王静,范云慧,高丽丽,马鸣超.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03)
[8]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回顾与展望[J]. 韩天雪.  环境与发展. 2018(02)
[9]厌氧消化污泥对退化苗圃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J]. 杨长明,范博博,荆亚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10]污泥湿式氧化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J]. 李维成,覃小刚,房慧,文路,王焕,杨欢,孙登科.  动力工程学报. 2018(01)

博士论文
[1]城市污泥堆肥资源化过程与污染物控制机理研究[D]. 花莉.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堆肥污泥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的技术研究[D]. 孙重阳.吉林建筑大学 2018
[2]城市污泥发酵物连续施用对沙质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D]. 郭康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3]污泥施用对沙质草地土壤呼吸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D]. 黄野.辽宁大学 2017
[4]污泥基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重金属风险评价[D]. 李亚楠.浙江农林大学 2017



本文编号:2922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22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