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测度及仿真
发布时间:2021-01-09 10:53
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安徽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会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加之经济发展与能源生产消费间的非均衡性导致的产能过剩,更加剧了三者之间的矛盾性。对安徽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仿真模拟,深度解析三者关系,对制定科学发展决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论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解析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梳理安徽省3E系统发展现状,构建3E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对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分析。基于二元、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3E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多维测度与分析。使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建立3E系统仿真模型,设置四种不同发展情景并利用情景分析法进行政策模拟,获取安徽省3E系统可持续发展最优方案。最后,在模拟仿真基础上,预测各子系统代表性指标变量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1)2004年-2017年,安徽省3E系统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子系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而能源、环境子系统发...
【文章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图??Figure?1-1?Relationship?between?total?energy7?consumption?and?GDP??1.1.2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则较多侧重于对3E系统整体协调性评价,而在模型的建立和系统??内部机制探讨等方面研宄较少。一般较为盛行的3E系统模型均是立足于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经济、能源、环境并不适用,所以将这些模型运??用到国内研究时,不能生搬硬照,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实际??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3E系统模型。??(2)目前国内对于3E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国整体或东部发达省域,??而现阶段以安徽省为主要代表的中西部省份正处于中高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未来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应该更多关注中西部地区。??(3)我国关于3E系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我国对3E系统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上,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境因素才逐步被纳入系统之中,对诸如政策、技术等其他外部因素尚且考虑不够。??针对现有的研宄方法来看,目前针对3E协调性评价数学模型的使用上,研宂方??法比较单一,并且对系统内部主要因素的变化分析较少。因此,对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仍需加强研宄。??160?-I??■?一■一发文量??
进行充分理论分析。将静态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动态SD仿真模型相结合,借助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安徽省3E系统协调发展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测度与分析,??具体内容见技术路线图,如图1-4。?_??,????■'??|?问题_?hi献背臟义外■??'?\?;??'、?—J?’?題.??'??—ji?.??(rmm:\??一?——.f、'??h.指标选取/],_?;??,?、臟礙綱、,攝驗、??耦合协调发展'口.指标选取,^重确定汽标体系构專广、.展水平分析^?k??分析.r:、?’?■一?'?■?'?|y??:(指标选取/?广系'親爾合琢调、、^猶合iM/??'发展分析产 ̄模型构建:?分???.?、?y?、?.y?:?,-????????析??.了」l7?问丨??■-????/??、??????題??発系统因?飄系爾量??'确定系麵4果关系图jm—.r??f?'■?,?V??3E系统SD建模卜?'情景分析法h?L_...?I).>??;_二’^ ̄:'模型检验;??(仿真预测W?''?y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的唐山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决策评价[J]. 甄纪亮,刘政平,武传宝,黄国和.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8(20)
[2]基于PLS与ESDA的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李力,洪雪飞,王俊,谢筱玲. 软科学. 2018(11)
[3]中国省域资源环境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 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8(08)
[4]区域视角下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耦合水平演变特征及提升策略[J]. 于洋,陈才.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5)
[5]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J]. 盖美,张福祥. 地理科学. 2018(05)
[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J]. 李艳芳,曲建武. 统计与决策. 2018(05)
[7]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史学飞,孙钰,崔寅.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3)
[8]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 邹一南,赵俊豪. 统计与决策. 2017(23)
[9]我国环境投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探究——基于省际门槛面板模型[J]. 胡冰,王晓芳. 财经论丛. 2018(05)
[10]河南省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张黎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博士论文
[1]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吴俣.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郁钟铭.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 关华.天津大学 2012
[4]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 李连德.东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耦合模型的河南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孙慧娟.河南大学 2018
[2]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 郭静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福建省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 张世国.华侨大学 2014
[4]安徽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协调研究[D]. 江慧.安徽工业大学 2013
[5]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D]. 张雅婷.武汉理工大学 2013
[6]北京市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D]. 丁婕.北京林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66511
【文章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图??Figure?1-1?Relationship?between?total?energy7?consumption?and?GDP??1.1.2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则较多侧重于对3E系统整体协调性评价,而在模型的建立和系统??内部机制探讨等方面研宄较少。一般较为盛行的3E系统模型均是立足于发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经济、能源、环境并不适用,所以将这些模型运??用到国内研究时,不能生搬硬照,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实际??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3E系统模型。??(2)目前国内对于3E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全国整体或东部发达省域,??而现阶段以安徽省为主要代表的中西部省份正处于中高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未来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应该更多关注中西部地区。??(3)我国关于3E系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我国对3E系统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上,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环??境因素才逐步被纳入系统之中,对诸如政策、技术等其他外部因素尚且考虑不够。??针对现有的研宄方法来看,目前针对3E协调性评价数学模型的使用上,研宂方??法比较单一,并且对系统内部主要因素的变化分析较少。因此,对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仍需加强研宄。??160?-I??■?一■一发文量??
进行充分理论分析。将静态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动态SD仿真模型相结合,借助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安徽省3E系统协调发展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测度与分析,??具体内容见技术路线图,如图1-4。?_??,????■'??|?问题_?hi献背臟义外■??'?\?;??'、?—J?’?題.??'??—ji?.??(rmm:\??一?——.f、'??h.指标选取/],_?;??,?、臟礙綱、,攝驗、??耦合协调发展'口.指标选取,^重确定汽标体系构專广、.展水平分析^?k??分析.r:、?’?■一?'?■?'?|y??:(指标选取/?广系'親爾合琢调、、^猶合iM/??'发展分析产 ̄模型构建:?分???.?、?y?、?.y?:?,-????????析??.了」l7?问丨??■-????/??、??????題??発系统因?飄系爾量??'确定系麵4果关系图jm—.r??f?'■?,?V??3E系统SD建模卜?'情景分析法h?L_...?I).>??;_二’^ ̄:'模型检验;??(仿真预测W?''?y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的唐山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决策评价[J]. 甄纪亮,刘政平,武传宝,黄国和.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8(20)
[2]基于PLS与ESDA的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李力,洪雪飞,王俊,谢筱玲. 软科学. 2018(11)
[3]中国省域资源环境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 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8(08)
[4]区域视角下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耦合水平演变特征及提升策略[J]. 于洋,陈才.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5)
[5]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J]. 盖美,张福祥. 地理科学. 2018(05)
[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J]. 李艳芳,曲建武. 统计与决策. 2018(05)
[7]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史学飞,孙钰,崔寅. 科技管理研究. 2018(03)
[8]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 邹一南,赵俊豪. 统计与决策. 2017(23)
[9]我国环境投入、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探究——基于省际门槛面板模型[J]. 胡冰,王晓芳. 财经论丛. 2018(05)
[10]河南省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张黎鸣.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博士论文
[1]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吴俣.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郁钟铭.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 关华.天津大学 2012
[4]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 李连德.东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基于耦合模型的河南省交通运输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孙慧娟.河南大学 2018
[2]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 郭静静.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福建省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 张世国.华侨大学 2014
[4]安徽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协调研究[D]. 江慧.安徽工业大学 2013
[5]岳阳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关系研究[D]. 张雅婷.武汉理工大学 2013
[6]北京市经济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D]. 丁婕.北京林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66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96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