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地基、卫星臭氧柱总量观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17 02:44
大气臭氧变化在全球气候和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今大气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河北香河大气综合观测试验站2014-2016年期间Dobson和Brewer两种臭氧总量观测仪器探测结果的一致性,并使用1979-2016年期间Dobson观测数据分析了香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进行有效温度修正后,两种臭氧总量仪器观测结果一致性较好,平均偏差仅为-0.14DU,平均绝对偏差为8.00DU,标准差为36.09DU,相关系数达0.964。整体来说,两类仪器观测臭氧总量吻合较好。S02浓度对Dobson仪器数据精度有一定影响,两组仪器数据在S02浓度为0-0.2DU、0.2-0.4DU和>0.4DU大气条件情况下的平均偏差分别为4.8DU,7.0DU,8.0DU,平均偏差随S02浓度升高而增大。利用多年的TOMS、OMI、SBUV臭氧数据和Dobson臭氧数据进行精度对比。TOMS、OMI、SBUV三种卫星臭氧仪器与Dobson臭氧数据的吻合度都很高,表明卫星臭氧仪器的数据精确性足够,可以与地基臭氧数据进行互补。利用2014-2016...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全球臭氧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使用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开展臭氧观测
1970?1980?1990?2000?2010??Year??图1.】全球臭氧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使用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开展臭氧观测。197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宄所香河臭氧观测站加入WM0全球臭氧观测网。??一年后,昆明臭氧站也加入该观测网络。迄今为止,香河站与昆明站己经提供了长时间??序列的高质量大气臭氧观测资料[?3'图1.2为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分布图。80年代之??后,我国相继在北京、兰州、黑龙江五常龙凤山、浙江临安,青海瓦里关、山东青岛、??南极中山站等地陆续建立了臭氧总量的观测站。朱乾根和郭品文[38]指出1987年前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40°N以北)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的趋势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突然减少。张金强和王振会[39]利用1989年至2000年期间每年逐日臭??氧总量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发现在对应的南北纬度带地区,北纬臭氧总量往往要高于南??纬,且随着玮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将变大。2006年,吴国雄等刚提出了“亚印太交??汇区”的创新概念
图3.1?1979-2016年香河站Dobson观测数据年平均??綱('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卫星MLS水汽、臭氧产品的探空检验分析[J]. 颜晓露,郑向东,周秀骥,Holger V?MEL,宋建洋,李蔚,马永红,张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3)
[2]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J]. 王跃思,张军科,王莉莉,胡波,唐贵谦,刘子锐,孙扬,吉东生. 地球科学进展. 2014(03)
[3]臭氧总量探测仪(TOU)与臭氧监测仪(OMI)和SBUV/2的交叉定标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 王维和,Law rence E.Flynn,张兴赢,王咏梅,王英鉴,江芳,张艳,黄富祥,李晓静,刘瑞霞,郑照君,WeiYu,刘国扬.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4)
[4]亚洲地区OMI和SCIAMACHY臭氧柱总量观测结果比较[J]. 肖钟湧,江洪.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4)
[5]利用探空资料验证GOME卫星臭氧数据[J]. 蔡兆男,王永,郑向东,Kelly Chance,刘毅. 应用气象学报. 2009(03)
[6]V7版和V8版TOMS大气臭氧资料比较分析[J]. 管成功,卞建春. 气象科技. 2007(03)
[7]臭氧总量的纬度带变化特征分析[J]. 张金强,王振会.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6)
[8]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臭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J]. 郭世昌,常有礼,张利娜. 大气科学. 2007(03)
[9]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关键区:亚印太交汇区[J]. 吴国雄,李建平,周天军,陆日宇,俞永强,朱江,穆穆,段安民,任荣彩,丁一汇,李维京,何金海,王凡,于卫东,乔方利,袁东亮,齐义泉. 地球科学进展. 2006(11)
[10]我国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韦惠红,郑有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昆明地区的臭氧探测及地基臭氧总量反演方案的订正研究[D]. 柴素盈.云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臭氧总量30a时空变化以及近地面臭氧浓度气象要素影响研究[D]. 张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
[2]基于OMI和TOMS的大气臭氧柱总量时空变化的研究[D]. 李天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地基观测与卫星TOMS观测的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对比分析[D]. 张中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37297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全球臭氧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使用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开展臭氧观测
1970?1980?1990?2000?2010??Year??图1.】全球臭氧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使用Dobson臭氧分光光度计开展臭氧观测。197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宄所香河臭氧观测站加入WM0全球臭氧观测网。??一年后,昆明臭氧站也加入该观测网络。迄今为止,香河站与昆明站己经提供了长时间??序列的高质量大气臭氧观测资料[?3'图1.2为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分布图。80年代之??后,我国相继在北京、兰州、黑龙江五常龙凤山、浙江临安,青海瓦里关、山东青岛、??南极中山站等地陆续建立了臭氧总量的观测站。朱乾根和郭品文[38]指出1987年前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40°N以北)春季大气臭氧柱总量的趋势变化存在明显的突变,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突然减少。张金强和王振会[39]利用1989年至2000年期间每年逐日臭??氧总量数据进行平均计算,发现在对应的南北纬度带地区,北纬臭氧总量往往要高于南??纬,且随着玮度的增加,两者的差值将变大。2006年,吴国雄等刚提出了“亚印太交??汇区”的创新概念
图3.1?1979-2016年香河站Dobson观测数据年平均??綱('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夏季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卫星MLS水汽、臭氧产品的探空检验分析[J]. 颜晓露,郑向东,周秀骥,Holger V?MEL,宋建洋,李蔚,马永红,张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3)
[2]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J]. 王跃思,张军科,王莉莉,胡波,唐贵谦,刘子锐,孙扬,吉东生. 地球科学进展. 2014(03)
[3]臭氧总量探测仪(TOU)与臭氧监测仪(OMI)和SBUV/2的交叉定标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J]. 王维和,Law rence E.Flynn,张兴赢,王咏梅,王英鉴,江芳,张艳,黄富祥,李晓静,刘瑞霞,郑照君,WeiYu,刘国扬. 气象科技进展. 2013(04)
[4]亚洲地区OMI和SCIAMACHY臭氧柱总量观测结果比较[J]. 肖钟湧,江洪. 中国环境科学. 2011(04)
[5]利用探空资料验证GOME卫星臭氧数据[J]. 蔡兆男,王永,郑向东,Kelly Chance,刘毅. 应用气象学报. 2009(03)
[6]V7版和V8版TOMS大气臭氧资料比较分析[J]. 管成功,卞建春. 气象科技. 2007(03)
[7]臭氧总量的纬度带变化特征分析[J]. 张金强,王振会.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6)
[8]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气臭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J]. 郭世昌,常有礼,张利娜. 大气科学. 2007(03)
[9]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关键区:亚印太交汇区[J]. 吴国雄,李建平,周天军,陆日宇,俞永强,朱江,穆穆,段安民,任荣彩,丁一汇,李维京,何金海,王凡,于卫东,乔方利,袁东亮,齐义泉. 地球科学进展. 2006(11)
[10]我国臭氧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韦惠红,郑有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03)
博士论文
[1]昆明地区的臭氧探测及地基臭氧总量反演方案的订正研究[D]. 柴素盈.云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中国臭氧总量30a时空变化以及近地面臭氧浓度气象要素影响研究[D]. 张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
[2]基于OMI和TOMS的大气臭氧柱总量时空变化的研究[D]. 李天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3]地基观测与卫星TOMS观测的全球大气臭氧总量对比分析[D]. 张中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37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03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