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UASB/MBR-CANON工艺处理高氮活性印花废水试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13:27
  活性印花是纺织印染行业中的一种常见工艺,废水排放量和废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棉活性印花废水具有淀粉浆料浓度高、活性染料残留多等特点,并且印花废水中残留大量作为助剂的尿素,使印花废水含氮量非常高,且存在碳氮比失调的问题。一般的生化工艺经过厌氧反应器处理可去除部分COD,提高废水可生化性,同时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但加剧了碳氮比失调,为后续的生物脱氮带来难度。因此,为解决活性印花废水中脱氮难的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脱氮技术。近年来开发出的厌氧氨氧化技术(ANAMMOX)为低碳高氮废水的工业废水提供了可行性。本文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与完全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UASB/MBR-CANON)处理模拟高氮活性印花废水。通过控制温度、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等参数,探究在不同的基质浓度下,UASB/MBR-CANON工艺对印花废水中氨氮、COD、染料色度的去除效果,以及工艺运行过程中MBR-CANON反应器的膜污染特性;同时验证了UASB/MBR-CANON工艺处理活性印花废水的技术可行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反应器启动阶段的运行情况。采用提高进水COD负荷的方式启动UASB... 

【文章来源】:东华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UASB/MBR-CANON工艺处理高氮活性印花废水试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地球氮循环示意图

技术路线图,绪论,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图

污泥,扫描电镜图,反应器


第四章 UASB/MBR-CANON 工艺处理活性印花R-CANON 反应器中 SEM 分析.7 为 MBR-CANON 反应器运行至第 140 天时污泥扫描电镜图,出系统中污泥生长情况,包括细菌形状、大小等。从图中可以看为球菌,分布均匀,形态饱满圆润,排列紧密,说明 MBR-CA生物长势良好。由于细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具有粘性的胞外成簇状黏连在一起形成菌胶团,说明系统中正在逐渐形成生物AOB 可附着在生物膜外层与水流充分接触,进行氨氮转化及细菌气创造生物膜内层厌氧环境,有利于 AerAOB 和 AnAOB 在系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底物竞争抑制特性[J]. 杨京月,郑照明,李军,杜佳,马静.  中国环境科学. 2018(08)
[2]厌氧氨氧化菌种类及其与各类功能菌在ANAMMOX系统内的协作[J]. 李权,王少坡,李博洋,张鹏达,于静洁,孙力平.  水处理技术. 2018(07)
[3]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中古菌群落垂向分布研究[J]. 陈烨,张玉,甄毓,米铁柱,贺惠,王勋功.  海洋环境科学. 2017(05)
[4]纤维载体的生物膜CANON反应器的启动特性[J]. 顾澄伟,陈方敏,李祥,黄勇,尤星怡,金润,张文静,董石语.  环境科学. 2018(03)
[5]单级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 刘竹寒,岳秀,于广平,金腊华.  水处理技术. 2017(02)
[6]溶解性有机物研究中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的应用[J]. 陈诗雨,李燕,李爱民.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05)
[7]淀粉结构对浆料性能的影响[J]. 朱小雷,王强,范雪荣,吴燕,章金芳.  棉纺织技术. 2015(05)
[8]Anammox反应器启动过程中颗粒污泥性状变化特性[J]. 宋雨夏,熊蕾,柴立元,廖骐,唐崇俭,闵小波,杨志辉.  生物工程学报. 2014(12)
[9]常温低基质下碱度和溶解氧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J]. 任玉辉,王科,李相昆,马凯丽,张杰.  环境科学. 2014(11)
[10]印染废水中苯胺类化合物处理的研究进展[J]. 吴勇民,陈新才,楼洪海,沈嵬.  印染. 2014(02)

博士论文
[1]AMF-鸢尾—聚氨酯载体生物净化体系对水中氮磷的去除效能研究[D]. 陈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2]基于MBR的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张肖静.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3]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研究[D]. 陈婷婷.浙江大学 2013
[4]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优化及脱氮性能研究[D]. 李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5]好氧厌氧氨氧化耦合颗粒污泥完全自营养脱氮机理与模拟优化[D]. 任宏洋.重庆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脱氮性能及膜污染研究[D]. 李龙翔.山东大学 2018
[2]几种活性染料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 杨继.东华大学 2016
[3]偶氮染料的生物脱色及中间产物苯胺类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 黄春梅.华南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66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366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