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离子对星空藻处理养猪废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21:30
随着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利用微生物(细菌、微藻,浮萍等)处理养殖废水。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细胞性质,在各类养殖废水中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其中利用微藻处理养殖废水逐渐成为主流研究。微藻不仅有很强的适应和生长能力,同时能够储存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和乙醇的三酰甘油和淀粉,这是许多学者认为微藻中的生物柴油是第三代生物能源的原因之一。Cu(Ⅱ)作为一种基本微量元素被广泛的投放在许多动物饲料中,然而这些家养禽类对饲料中Cu(Ⅱ)的吸收能力非常的低,大部分的Cu(Ⅱ)都通过动物排泄排出体外,例如猪类饲料中只有10%-20%的Cu(Ⅱ)被吸收,其余的全部被排出,这就导致养殖废水中含有很高浓度的Cu(Ⅱ),这些Cu(Ⅱ)无疑会影响到用来处理养殖废水的微藻,所以本课题从Cu(Ⅱ)对微藻处理养殖废水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围绕Cu(Ⅱ)对微藻的生理生化性质以及产生物柴油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索,为构建基于微藻处理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体系提供基础依据。星空藻(Coelastrella sp.)能有效的去除养猪沼液中的营养物质,然而通过饲料而进入沼液水体中的Cu(Ⅱ)对它的胁迫作用现在并不清楚。在这篇论文中,...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目的
硕士学位论文μ= (lnN1– lnN0) ÷(t1– t0) 其中 N1和 N0分别是藻细胞在 t1和 t0时的细胞干重。生物生产力(P)通过式(2.5)计算:P (mg L-1day-1) = (W1- W0) ÷(t1– t0) 其中 W1和 W0分别是藻细胞在 t1和 t0时的细胞干重。
图 3.1 不同 Cu(II)浓度胁迫下 Coelastrella sp.对氨氮随时间的去除情况 (□: 对照组; 0.10 mg/L; △: 0.50 mg/L; ▲: 1.0 mg/L;▽: 2.0 mg/L; ▼: 3.0 mg/L.)3.1.2 总磷含量变化磷元素也是微藻生长过程中帮助合成核酸、油脂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重要分。一般养猪废水中能被微藻直接利用以及通过自然发生过程时可以转化成为藻可吸收状态的磷,叫做生物有效磷。水体中的磷存在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正酸盐、聚合磷酸盐和有机磷,其中只有正磷酸盐是可以被微藻直接利用的有效形态[66]。图 3.2 显示了星空藻(Coelastrella sp.)在不同浓度的 Cu(II)培养基中长时对总磷的去除率。可以看出在试验的前 4 天内,所有培养基中的总磷含量有所下降,并且 Cu(II)浓度为 2.0 和 3.0 mg/L 时下降的速度更快,在培养时间过了 4 天后,Cu(II)浓度为 1.0、2.0 和 3.0 mg/L 中的培养基中微藻已经大量的亡,所以对磷元素的消耗趋于停止,并且在试验的后期还出现了磷元素从死亡细胞中析出,培养液中磷元素升高的情况。在处理的第 16 天,在 0.0、0.10、0.51.0、2.0 和 3.0 mg/L Cu(II)浓度的培养基中,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 79.0%、7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草—绿狐尾藻复合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养猪废水综合效益分析[J]. 李远航,刘洋,刘铭羽,李希,周脚根,李裕元,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2)
[2]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优势分析[J]. 赵鑫. 今日养猪业. 2017(06)
[3]浅谈对蛋白质变性及其变化形式的认识[J]. 蒋良. 化学教与学. 2017(06)
[4]养猪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 赵国华,陈贵. 四川环境. 2015(06)
[5]铜离子胁迫对小球藻生物量、蛋白质、多糖及MDA含量的影响[J]. 葸玉琴,朱巧巧,何文平,孔维宝,杨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6]叶面喷施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的影响[J]. 张丽,徐志然,胡晓辉,胡立盼,邹志荣,潘雄波.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1)
[7]高效藻类塘技术分析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李刚.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8)
[8]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J]. 卢信,罗佳,高岩,严少华,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3)
[9]植物收割频率对水生植物滤床深度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J]. 廖德润,林国徐,王振,刘玉洪,刘超翔,方静. 环境工程学报. 2013(12)
[10]螺旋藻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J]. 王书全,李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2)
博士论文
[1]重金属影响微藻生长富集油脂的机理研究[D]. 孙晶.浙江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微藻养殖的养猪沼液预处理技术研究[D]. 吴盼盼.南昌大学 2015
[2]鸟粪石结晶法去除沼液中氮磷的研究[D]. 雷蕾.西南大学 2013
[3]利用猪场沼液养殖微藻连续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 刘伟.南昌大学 2013
[4]固定化铜绿微囊藻及其对畜禽废水的净化研究[D]. 高鹏.四川农业大学 2011
[5]舟形藻对造纸废水中COD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杨利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的污水净化效应及其对Cd~(2+)的耐受性机制[D]. 浩云涛.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67123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目的
硕士学位论文μ= (lnN1– lnN0) ÷(t1– t0) 其中 N1和 N0分别是藻细胞在 t1和 t0时的细胞干重。生物生产力(P)通过式(2.5)计算:P (mg L-1day-1) = (W1- W0) ÷(t1– t0) 其中 W1和 W0分别是藻细胞在 t1和 t0时的细胞干重。
图 3.1 不同 Cu(II)浓度胁迫下 Coelastrella sp.对氨氮随时间的去除情况 (□: 对照组; 0.10 mg/L; △: 0.50 mg/L; ▲: 1.0 mg/L;▽: 2.0 mg/L; ▼: 3.0 mg/L.)3.1.2 总磷含量变化磷元素也是微藻生长过程中帮助合成核酸、油脂以及蛋白质等物质的重要分。一般养猪废水中能被微藻直接利用以及通过自然发生过程时可以转化成为藻可吸收状态的磷,叫做生物有效磷。水体中的磷存在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正酸盐、聚合磷酸盐和有机磷,其中只有正磷酸盐是可以被微藻直接利用的有效形态[66]。图 3.2 显示了星空藻(Coelastrella sp.)在不同浓度的 Cu(II)培养基中长时对总磷的去除率。可以看出在试验的前 4 天内,所有培养基中的总磷含量有所下降,并且 Cu(II)浓度为 2.0 和 3.0 mg/L 时下降的速度更快,在培养时间过了 4 天后,Cu(II)浓度为 1.0、2.0 和 3.0 mg/L 中的培养基中微藻已经大量的亡,所以对磷元素的消耗趋于停止,并且在试验的后期还出现了磷元素从死亡细胞中析出,培养液中磷元素升高的情况。在处理的第 16 天,在 0.0、0.10、0.51.0、2.0 和 3.0 mg/L Cu(II)浓度的培养基中,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 79.0%、7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草—绿狐尾藻复合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养猪废水综合效益分析[J]. 李远航,刘洋,刘铭羽,李希,周脚根,李裕元,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2)
[2]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在养猪生产中的优势分析[J]. 赵鑫. 今日养猪业. 2017(06)
[3]浅谈对蛋白质变性及其变化形式的认识[J]. 蒋良. 化学教与学. 2017(06)
[4]养猪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J]. 赵国华,陈贵. 四川环境. 2015(06)
[5]铜离子胁迫对小球藻生物量、蛋白质、多糖及MDA含量的影响[J]. 葸玉琴,朱巧巧,何文平,孔维宝,杨红.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5)
[6]叶面喷施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其叶绿素合成前体含量的影响[J]. 张丽,徐志然,胡晓辉,胡立盼,邹志荣,潘雄波. 西北植物学报. 2015(01)
[7]高效藻类塘技术分析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李刚.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8)
[8]畜禽养殖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污染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J]. 卢信,罗佳,高岩,严少华,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2014(03)
[9]植物收割频率对水生植物滤床深度处理养猪废水的影响[J]. 廖德润,林国徐,王振,刘玉洪,刘超翔,方静. 环境工程学报. 2013(12)
[10]螺旋藻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J]. 王书全,李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13(22)
博士论文
[1]重金属影响微藻生长富集油脂的机理研究[D]. 孙晶.浙江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基于微藻养殖的养猪沼液预处理技术研究[D]. 吴盼盼.南昌大学 2015
[2]鸟粪石结晶法去除沼液中氮磷的研究[D]. 雷蕾.西南大学 2013
[3]利用猪场沼液养殖微藻连续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 刘伟.南昌大学 2013
[4]固定化铜绿微囊藻及其对畜禽废水的净化研究[D]. 高鹏.四川农业大学 2011
[5]舟形藻对造纸废水中COD去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杨利敏.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的污水净化效应及其对Cd~(2+)的耐受性机制[D]. 浩云涛.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67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36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