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乙酸乙酯—臭氧光氧化向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转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21:11

  本文关键词:乙酸乙酯—臭氧光氧化向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转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自制烟雾箱,在验证烟雾箱壁效应、背景气体生成活性、颗粒物变化量以及重复性的基础上,模拟研究了乙酸乙酯向二次有机气溶胶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利用FACSIMILE软件,结合MCMv3.2机理与反应结果分析了不同条件下乙酸乙酯向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转化机理。乙酸乙酯—臭氧光氧化向SOA转化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表明:在乙酸乙酯初始浓度范围为50~120mg/m3、臭氧初始浓度为0~250 mg/m3、温度变化范围为323±2K、相对湿度30~45%的实验条件下,臭氧浓度为0 mg/m3时,湿度的变化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影响不大;当乙酸乙酯初始浓度偏高(150mg/m3)、湿度偏高(60%)时,乙酸乙酯可能部分与生成的微量颗粒物发生非均相反应,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臭氧初始浓度为120~250 mg/m3,乙酸乙酯初始浓度范围为50~120mg/m3时,反应初始(30min之前)臭氧形成的羟基自由基与乙酸乙酯光解生成中间体,中间体之后生成的部分光解产物形成了二次有机气溶胶;大量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时间段与湿度有关,湿度越大成核(形成SOA)反应越快。实验结果结合MCMv3.2探讨乙酸乙酯向SOA转化机理表明:乙酸乙酯在大气环境中光氧化转化形成乙醛、甲醇和甲醛等VOCs,随着反应的进行VOCs浓度增加,(当其分压超过其饱和蒸汽压时)VOCs在颗粒物上凝结形成SOA。臭氧和光照是乙酸乙酯发生光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湿度是乙酸乙酯向SOA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乙酸乙酯浓度一定时,光照对乙酸乙酯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大于臭氧的影响。湿度越大越快发生成核反应,与MCM模拟结果越吻合,臭氧浓度越高,成核时间与平衡时间模拟与实验结果偏差越大。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 臭氧 乙酸乙酯 光氧化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9-12
  • 1.2.1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反应9-11
  • 1.2.2 人为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反应11-12
  • 1.3 气溶胶来源分类及二次有机气溶胶12-17
  • 1.3.1 气溶胶分类12-13
  • 1.3.2 二次有机气溶胶来源形成及估算方法13-14
  • 1.3.3 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14-17
  • 1.4 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乙酸乙酯的臭氧光氧化活性研究方法手段18-26
  • 2.1 实验设备18-25
  • 2.1.1 配气系统19-20
  • 2.1.2 烟雾箱系统20-22
  • 2.1.3 检测系统22-25
  • 2.2 数值模拟25-26
  • 第3章 烟雾箱的试制26-34
  • 3.1 壁效应实验26-27
  • 3.2 背景气体生成活性27-28
  • 3.3 背景气体颗粒物变化量28-29
  • 3.4 烟雾箱重复性验证29-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乙酸乙酯向二次有机气溶胶转化实验34-52
  • 4.1 乙酸乙酯标准曲线34-35
  • 4.2 乙酸乙酯与臭氧光化学反应35-51
  • 4.2.1 光化学反应影响因素初步探究35-40
  • 4.2.2 乙酸乙酯与臭氧光化学反应40-41
  • 4.2.3 实验结果及与MCM机理对比41-51
  • 4.3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轩;陈建华;耿春梅;任丽红;陈建民;叶兴南;杨文;;北京冬季气溶胶吸湿性的观测与分析[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2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4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杨燕;气溶胶对山地区域降水影晌的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10 蒋益荃;人为气溶胶排放增加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褚颖佳;南海飞沫气溶胶的通量估计和源函数的推导[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谭丹停;FTIR-ATR对气溶胶吸湿性及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佳耘;北京秋冬季节亚微米气溶胶化学组分对比和APEC个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乙酸乙酯—臭氧光氧化向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转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41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