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波罗江是洱海重要入湖河流之一,每年大量的污染物通过波罗江输入洱海。近年来波罗江水质变差,流域内雨水径流污染问题严重,给波罗江的水质治理带来很大麻烦。本研究旨在掌握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为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主要通过对波罗江流域山麓区、农村区、城镇建设区和住宅小区四块典型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监测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过程、污染物赋存形态及沉降效果、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讨论了降雨参数对径流污染负荷的影响,建立了降雨参数与径流污染负荷的数学模型,并估算了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年污染负荷。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山麓区和农村区径流污染物瞬时浓度变化过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城镇建设区和住宅小区径流产流速度快,中雨和大雨情景下,大部分污染物在径流形成5分钟内便达到浓度峰值,浓度衰减过程较山麓区和农村区明显。SS与其他污染物相关性较好,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削减径流中SS的量达到同时去除其他污染物的效果。流域各区域径流污染物EMCs达到选定标准限值的指标较少,其EMC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山麓区和农村区径流中SS的EMC值高于城镇建设区和住宅小区;城镇建设区COD的EMC值高于农村区高于山麓区和住宅小区;农村区TP的EMC值高于其他三个区域,农村区和城镇建设区的EMC值高于山麓区和住宅小区。(2)流域径流污染物中COD和TP主要以颗粒态为主,TN在山麓区以颗粒态为主,其余三个区域以溶解态为主。径流污染物中SS、COD和TP的沉降变化规律相似:前2h去除率快速增加,2~8h去除率增速减缓,8~16h去除率增加较少,16~24h去除率增加甚微,山麓区TN沉降效果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其他三个区域沉降效果则呈波动性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对于同一个区域而言,径流污染物总体平均去除效率SSCODTPTN。(3)流域径流污染物普遍存在初期冲刷效应,都是中度和弱度冲刷,COD初期冲刷效应强弱:住宅小区城镇建设区山麓区农村区;SS初期冲刷效应强弱:住宅小区城镇建设区农村区山麓区;TN初期冲刷效应强弱:山麓区住宅小区城镇建设区农村区;TP初期冲刷效应强弱:住宅小区城镇建设区山麓区农村区。山麓区、农村区、城镇建设区和住宅小区适宜的初期径流截流率分别为30%、40%、40%和30%。(4)降雨量对径流污染负荷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降雨历时对径流污染负荷影响最小。模型M=α?~(β1)T~(β2)I_(max)~(β4)D~(β5)适用于流域径流污染负荷与降雨参数模拟,可用于对流域各区域径流污染负荷预测和评估。流域径流中产生SS、COD、TN和TP的年污染负荷分别为8049.3t、3575.9t、156.2t和13.36t。
【关键词】:雨水径流污染 赋存形态 初期冲刷效应 污染负荷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20
- 1.2.1 雨水径流主要污染物组成14-15
- 1.2.2 径流污染物相关性15
- 1.2.3 径流初期冲刷效应15-17
- 1.2.4 径流污染估算预测模型17-18
- 1.2.5 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18
- 1.2.6 雨水资源化利用18-20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0-22
- 1.3.1 课题来源20
- 1.3.2 研究内容20
- 1.3.3 技术路线20-22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实验方法22-29
- 2.1 波罗江流域概况22-24
- 2.1.1 地理环境22-23
- 2.1.2 地质地貌23
- 2.1.3 土壤植被23
- 2.1.4 气候气象23-24
- 2.2 采样方案24-27
- 2.2.1 采样点选择24-25
- 2.2.2 样品采集方法及频次25-26
- 2.2.3 采样准备及样品管理26-27
- 2.3 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27-29
- 2.3.1 监测指标27
- 2.3.2 分析方法27-28
- 2.3.3 数据处理28-29
- 第三章 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研究29-42
- 3.1 降雨事件统计29-30
- 3.1.1 降雨事件的基本情况29
- 3.1.2 降雨事件分析29-30
- 3.2 瞬时浓度变化特征30-33
- 3.3 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33-36
- 3.4 事件平均浓度变化特征36-41
- 3.4.1 降雨事件平均浓度统计36-38
- 3.4.2 不同区域降雨事件平均浓度分布38-40
- 3.4.3 降雨事件平均浓度与水质标准比较40-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雨水径流污染物赋存形态及沉降效果研究42-49
- 4.1 径流污染物赋存形态分析42-44
- 4.1.1 不同区域径流污染物COD赋存形态分析42-43
- 4.1.2 不同区域径流污染物TP赋存形态分析43
- 4.1.3 不同区域径流污染物TN赋存形态分析43-44
- 4.2 雨水径流污染物沉降效果研究44-47
- 4.2.1 不同区域径流SS沉降效果研究44-45
- 4.2.2 不同区域径流COD、TP沉降效果研究45-47
- 4.2.3 不同区域径流TN沉降效果研究47
- 4.3 本章小结47-49
- 第五章 雨水径流污染物初期冲刷效应研究49-60
- 5.1 初期冲刷效应定性研究49-53
- 5.1.1 山麓区49-50
- 5.1.2 农村区50-51
- 5.1.3 城镇建设区51-52
- 5.1.4 住宅小区52-53
- 5.2 初期冲刷效应定量研究53-54
- 5.3 初期径流截流研究54-58
- 5.3.1 山麓区54-55
- 5.3.2 农村区55-56
- 5.3.3 城镇建设区56-57
- 5.3.4 住宅小区57-58
- 5.4 本章小结58-60
- 第六章 雨水径流污染负荷研究60-66
- 6.1 场次径流污染负荷研究60-64
- 6.1.1 计算公式60-62
- 6.1.2 污染负荷影响因素分析62-63
- 6.1.3 场次径流污染负荷数学模型63-64
- 6.2 年污染负荷估算64-65
- 6.3 本章小结65-6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6-68
- 7.1 结论66-67
- 7.2 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4
- 致谢74-75
- 作者简介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邯郸市屋面雨水径流污染物变化规律研究[J];节水灌溉;2009年05期
2 王彦红;韩芸;彭党聪;;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性及分析[J];环境工程;2006年03期
3 吴春笃;汝梅;黄卫东;张波;陶明清;;镇江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预测[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刘亮;;邯郸市街道雨水径流污染物变化规律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14期
5 李海燕;胡磊;王崇臣;;道路雨水径流重金属含量测定[J];环境化学;2009年01期
6 周赛军;任伯帜;邓仁健;;蓄水绿化屋面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5期
7 孙凌帆;桂林;;雨水径流中污染指标的相关性[J];人民黄河;2010年07期
8 王宝山;黄廷林;聂小保;柴蓓蓓;;不透水表面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规律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9 张凡;董志龙;王宝山;;建筑屋顶雨水径流初期冲刷效应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6期
10 赵现勇;程方;张杏娟;王秀朵;赵乐军;;不同结构透水路面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晓昕;马洪涛;;美国城市雨水径流管理概况与借鉴[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年
2 丁年;胡爱兵;任心欣;;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中雨水径流控制目标及方法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3 安延涛;;城市雨水径流减量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4 夏远芬;万玉秋;;南京市地面停车场透水铺装使用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童国庆;澳大利亚的城市水敏感设计[N];中国水利报;2012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纪辛;深圳低冲击开发助力绿色市政[N];广东建设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庄郑悦;透水材料驱散“热岛效应”[N];中国建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宝山;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输移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干里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排水管道缺损状况量化评价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3 杨栩;城市绿地对降雨径流及其污染物削减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忠成;不同类型绿地对雨水径流中COD和氮的削减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张映鹏;大连城区雨水径流规律及污染负荷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贾玉强;邢台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方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陈双;宜兴市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性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徐雪;两段式混合渗滤介质系统处理雨水径流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熊力剑;重庆市屋面雨水径流水质分析及处理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7 田欢;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计测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8 薛鹏程;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9 于姗姗;校园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及利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健;住宅小区雨水生态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波罗江流域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4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