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脱氮工艺实验研究与荧光光谱分析
本文关键词:生物脱氮工艺实验研究与荧光光谱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生物脱氮工艺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总氮浓度较高,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对老旧污水厂进行提标改造,使出水达标势在必行,常用的改造方式有外加碳源和分段进水工艺。本论文采用SBR小试装置,以模拟生活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反应器正常启动后开展了外加碳源和分段进水工艺的研究。分别考察了设置前置和后置两种独立反硝化阶段中外加碳源种类和碳氮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对SBR反应器进行分段进水工艺改进,进行了2段式进水模式下不同分段比例和进水碳氮比下脱氮效果的比较。利用驻厂氧化沟小试装置,以实际生活废水作为处理对象,开展了小试装置的模拟启动运行,研究了缺氧阶段外加碳源种类对脱氮效果的提升作用,并在试验过程中结合了荧光光谱分析技术。通过试验取得了以下结果:1.在SBR反应器曝气阶段后增加后置缺氧反硝化阶段,可以明显提高总氮去除率。反硝化细菌对内碳源的利用效率低,在缺氧阶段开始时投加外碳源以补充反硝化所需,可增强反硝化脱氮效果。分别投加等浓度的蔗糖、乙酸钠和复合碳源作为外碳源时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55.7%、94.6%和96.6%。以乙酸钠作为反硝化碳源,投加量以使进水COD/N值达到5:1以上时,系统脱氮效果最好。采用前置反硝化工艺时,SBR反应器只能降解上一循环剩余上清液内硝酸盐氮,原水中有机物用于反硝化作用的比例低,对于本循环进水中的氮素污染物的实际脱除效果提升不明显。2.SFSBR反应器在进水分段数为2,采用5:5的分段进水比例时出水中硝酸盐氮浓度为22.7mg/L,低于7:3的进水比例时的出水。进水COD/N值与脱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进水COD/N值越高,能够提供给反硝化阶段使用的碳源越多,硝酸盐氮去除率越高。进水碳氮比在5:1以上时,2段式等量进水SFSBR工艺能够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出水中总氮去除率可以提高到78.3%,当实际进水碳氮比低于5时,在缺氧阶段投加外加碳源,能显著增强脱氮效果。3.采用小试装置模拟氧化沟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采取间歇曝气模式可在时间上实现缺氧-好氧交替,实现氧化沟工艺的模拟。在缺氧段投加外碳源时,总氮平均去除率由传统氧化沟的47%提高到80%以上,以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时,总氮去除率高达86.4%,显著提升了传统氧化沟工艺的脱氮能力。4.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微生物衰亡释放的胞内物质会导致荧光强度的变化,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可以直观反映出污水厂进出水中有机物浓度。荧光区域积分法分析法的结果表明:类胡敏酸荧光物质浓度在生物处理阶段升高,在沉淀阶段降低;污水中类蛋白质荧光区域积分值与COD值有很好的相关性;类蛋白质与类胡敏酸区域积分值之比(R_p/R_f)可以作为评价污水厂有机物处理效率的指标。
【关键词】:生物脱氮 分段进水 荧光光谱 荧光区域积分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9
- 1.1 课题背景12-13
- 1.2 生物脱氮理论与技术13-21
- 1.2.1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13-14
- 1.2.2 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14-19
- 1.2.3 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进展19-21
- 1.3 分段进水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21-26
- 1.3.1 连续流工艺分步进水研究21-24
- 1.3.2 SBR工艺分步进水研究24-26
- 1.4 荧光光谱分析技术26-28
- 1.4.1 概述26-27
- 1.4.2 荧光区域积分法27
- 1.4.3 实验仪器与方法27-28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28-29
- 第二章 传统SBR工艺脱氮效果实验研究29-48
- 2.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城市污水厂运行效果调研29-32
- 2.2 SBR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32-34
- 2.2.1 实验装置32-33
- 2.2.2 实验用水与污泥接种33
- 2.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33-34
- 2.3 传统SBR工艺处理效果研究34-36
- 2.3.1 SBR反应器的启动34-35
- 2.3.2 传统SBR工艺处理效果35-36
- 2.4 前置外加碳源反硝化实验研究36-41
- 2.4.1 不同碳源类型对脱氮效果的影响37-38
- 2.4.2 不同碳源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38-41
- 2.5 后置外加碳源反硝化实验研究41-45
- 2.5.1 不同碳源类型对脱氮效果的影响42-43
- 2.5.2 不同碳源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43-45
- 2.6 SBR反应器处理过程中荧光光谱解析45-47
- 2.7 本章小结47-48
- 第三章 分段进水SBR工艺脱氮效果研究48-53
- 3.1 不同分段比例对脱氮效果的影响48-49
- 3.2 不同碳氮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49-52
- 3.3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模拟氧化沟外加碳源脱氮效果及荧光光谱表征53-61
-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53-54
- 4.1.1 试验装置53
- 4.1.2 运行方案53-54
- 4.1.3 研究方法与内容54
- 4.2 不同运行模式下脱氮效果分析54-56
- 4.3 碳源类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56-58
- 4.4 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荧光光谱表征58-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1-63
- 5.1 结论61-62
- 5.2 建议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孙永利;郑兴灿;李鹏峰;;不同外加碳源的反硝化效能与技术经济性分析[J];给水排水;2010年11期
2 王之晖,王淑莹,彭永臻,高春娣;前置反硝化脱氮系统外加碳源在线控制基础[J];环境科学;2004年03期
3 邵留;徐祖信;尹海龙;;污染水体脱氮工艺中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7年12期
4 李云蓓;李伟光;;不同类型的外加碳源对污泥堆肥过程氮素损失的影响[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4年02期
5 杨巧林;奚小英;陈娜;张静;刘曦;杜鹃;;外加碳源对污水厂异常进水时的强化脱氮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3期
6 操家顺;侯梁浩;方芳;江心;肖敏艳;陈学明;;温度及外加碳源对生物脱氮除磷过程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7 冯延申;黄天寅;刘锋;裴海防;;反硝化脱氮新型外加碳源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3年10期
8 孙常宇;唐玉斌;陈芳艳;郁f ;;外加碳源对木糖氧化无色杆菌降解(艹屈)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9 于薇;;活性污泥法外加碳源的计算机模拟[J];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10 宋卫锋;林梓河;罗丽丽;严明;;外加碳源对选矿废水浮选药剂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J];化工环保;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乾坤;大型水生植物发酵液应用于反硝化脱氮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苑天晓;外加碳源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厂尾水的脱氮工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杨继;几种活性染料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4 帅磊;生物脱氮工艺实验研究与荧光光谱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5 曾麒峰;倒置A~2/O工艺处理低C/N污水及外加碳源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6 张仲玲;反硝化脱氮外加碳源的选择[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周晓航;滇池东岸大棚种植区农业污水污染特征及处理工艺外加碳源生物脱氮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徐佩;外加碳源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厂尾水脱氮试验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卫朋;SBR工艺生物脱氮及外加碳源效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孙丽娜;SBR工艺脱氮除磷升级改造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脱氮工艺实验研究与荧光光谱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4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