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发布时间:2021-11-22 04:09
  基于柴河流域汇水区内不同景观单元土壤与径流中氮、磷养分含量,分析了土壤与径流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综合评价了面源污染物的"源—流"过程,进而确定汇水区内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结果表明:(1)汇水区内的坝平地、大棚种植区和柴河河道的土壤或底泥具有较高的氮磷比,其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也较高,而磷矿区和富磷区林地土壤及径流中溶解态氮磷比较低;(2)土壤氮、磷养分与径流中氮、磷污染物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0.05);(3)与其他景观类型相比,柴河底泥与大棚种植区的污染物"源"强较高,而大棚种植区和磷矿区污染物的"流"失风险较高,因此,大棚种植区由于其高"源"强和高"流"失性是该汇水区面源污染重点防控区域;(4)单个景观类型下,通过对比"源""流"过程在总流失风险中的比例确定磷矿区的流失、富磷区林地和河道底泥的污染物"源"是各自景观类型下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环节;而农业种植区(坡耕地、坝平地和大棚区)需同时在减"源"和控"流"上进行综合防控。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生态化学计量方法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区域


不同景观单元径流溶解态氮磷比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柴河流域典型景观类型土壤氮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J]. 吴晓妮,付登高,刘兴祝,宗德志,刘永权.  土壤. 2016(06)
[2]柴河流域不同景观类型径流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变化特征[J]. 付登高,吴晓妮,何锋,阎凯,段昌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5(05)
[3]滇池流域富磷区退化山地马桑-蔗茅植物群落的生态修复效能评价[J]. 付登高,何锋,郭震,阎凯,吴晓妮,段昌群.  植物生态学报. 2013(04)
[4]城市湖泊流域面源污染的源-汇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东湖为例[J]. 姜庆虎,刘艳芳,黄浦江,叶青青.  生态环境学报. 2013(03)
[5]降雨-土壤-径流系统中氮磷的迁移[J]. 杨育红,阎百兴.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6]流域单元景观格局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关系[J]. 唐艳凌,章光新.  生态学杂志. 2009(04)
[7]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J]. 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巩杰.  生态学报. 2003(11)
[8]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 全为民,严力蛟.  生态学报. 2002(03)

硕士论文
[1]滇池流域不同农田类型径流氮磷流失特征[D]. 王洪娇.云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10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10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b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