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际贸易的2002-2012年间中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8 12:58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承诺将通过自主贡献的形式,在2030年左右把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到峰值,并争取早日达到这一峰值。同时又强调,203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相比于2005年将下降60%-65%。为履行国际承诺,中国各省区在未来多年均面对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同时随着沿海产业升级,中西部产业承接等政策的推进,各省区可能存在着向国内其他区域转移自身碳排放以减少在本区域内碳排放可能性,因此,定量测度分省区分行业碳转移量,合理划分各省区减排目标,关系到我国2030年减排目标的成败。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可以测度中国各省区分行业碳排放转移量的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02年及2012年各省区因省际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规模进行定量测度,分析各省区碳排放转移的时空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产业部门特征。同时利用结构分解分析的方法,将2002-2012年间影响我国各省区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能源技术效应、投入产出技术效应、省际贸易结构效应及省际贸易规模效应四个因素,分析上述因素对各省碳排放转移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理划分各区域减排责任等多种减排目标提供更多...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2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地图
图 4. 2 2012 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地图图 4.1 和图 4.2 反映了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的时空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转移在 2002 年-2012 年间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从西向东,由南向北,碳排放转移总体规模逐年增加的特征。在 2002 年我国 30 个省区中有 16 个省区处于碳排放转入地位,其中碳排放转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碳排放转移——基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 潘安. 财经研究. 2017(11)
[2]考虑碳转移的我国省域碳排放核算与初始分配[J]. 宋杰鲲,牛丹平,曹子建,张凯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7(11)
[3]中国30省份的碳排放测算以及碳转移研究[J]. 王安静,冯宗宪,孟渤.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8)
[4]交易费用对我国碳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国内碳交易试点间的模拟分析[J]. 崔连标,段宏波,许金华. 管理评论. 2017(06)
[5]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及碳排放转移研究[J]. 韦韬,彭水军. 资源科学. 2017(01)
[6]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J]. 庞军,高笑默,石媛昌,孙文龙.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7]基于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增长因素部门分解研究[J]. 计军平,胡广晓,马晓明. 环境经济研究. 2016(01)
[8]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EEBT与MRIO方法的比较[J]. 张友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7)
[9]贸易开放与碳排放转移: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证据[J]. 马翠萍,史丹.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7)
[10]生态经济视角下我国“碳转移”动态平衡分析[J]. 刘豪,徐冬梅,张慧泽. 生态经济. 2016(07)
本文编号:3524469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2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地图
图 4. 2 2012 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地图图 4.1 和图 4.2 反映了我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的时空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各省区的碳排放转移在 2002 年-2012 年间较为明显地表现出从西向东,由南向北,碳排放转移总体规模逐年增加的特征。在 2002 年我国 30 个省区中有 16 个省区处于碳排放转入地位,其中碳排放转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外贸易、区域间贸易与碳排放转移——基于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研究[J]. 潘安. 财经研究. 2017(11)
[2]考虑碳转移的我国省域碳排放核算与初始分配[J]. 宋杰鲲,牛丹平,曹子建,张凯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7(11)
[3]中国30省份的碳排放测算以及碳转移研究[J]. 王安静,冯宗宪,孟渤.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8)
[4]交易费用对我国碳市场成本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国内碳交易试点间的模拟分析[J]. 崔连标,段宏波,许金华. 管理评论. 2017(06)
[5]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及碳排放转移研究[J]. 韦韬,彭水军. 资源科学. 2017(01)
[6]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J]. 庞军,高笑默,石媛昌,孙文龙.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7]基于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增长因素部门分解研究[J]. 计军平,胡广晓,马晓明. 环境经济研究. 2016(01)
[8]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EEBT与MRIO方法的比较[J]. 张友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6(07)
[9]贸易开放与碳排放转移: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证据[J]. 马翠萍,史丹.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7)
[10]生态经济视角下我国“碳转移”动态平衡分析[J]. 刘豪,徐冬梅,张慧泽. 生态经济. 2016(07)
本文编号:3524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2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