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及脆杆藻对砷胁迫的响应模式
发布时间:2021-12-01 18:11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流域开发的持续,全球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地理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湖泊作为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具有改善湖区生态环境、调节河川径流、航运、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然而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导致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模式发生变化,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下降。云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气候和地貌类型,是全球生态系统保护与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高原湖泊是云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类型和生物栖息地,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云南高原湖泊在空间梯度、气候类型、湖泊类型和流域开发强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而影响了湖泊水体的理化特征与生物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同时,砷污染是部分云南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类型,砷污染会对水体环境和生物生长产生长期风险,可以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功能的明显降低。因此,研究云南湖泊典型水生生物的空间分布,并围绕砷胁迫开展生物响应模式的识别,可为评价该地区湖泊系统的主要环境压力并评估砷的环境风险提供基础数据,从而为云南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论文以浮游植物为...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样点表2.1湖泊学基本参数
图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海、永胜程海、洱海、抚仙湖、长桥海、大屯海、滇池、星云湖中未发现裸藻的藻类,差黑海中裸藻门的生物量百分比最高,为 31.31%;隐藻门所占生物百分比总体偏低,最高的鹤庆草海为 12.95%,最低的永胜程海仅为 0.001%;藻门中,拉市海生物量百分比最高,滇池最低,其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7%和 0.03%。空间上,滇西北湖泊在各门类上总体分布较均匀,而滇东南湖除抚仙湖、差黑海和长湖外,其它湖泊蓝藻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超 75%。为了进一步探讨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将两个域群落结构进行 ANOSIM 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群落结构差异 P小于 0.05,为显著差异,且相异系数 R 值为 0.28。.2.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云南 25 个湖泊生物量差异很大。其中大屯海生物量最高,为 196.64mg/l,次是异龙湖、滇池、三角海、长桥海、星云湖、杞麓湖、草甸海、阳宗海、浑
3.2 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比(t 检验;P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的空间变化南 25 个湖泊的 19 项水体主要环境特征进行了调云南湖泊中大多数环境指标的离散程度均比较大表 3.3 云南湖泊水体环境主要特征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p(℃) 30.40 14.74 23.43 3.35ond(uS/cm) 2389.00 102.00 496.60 468.4(mg/l) 13.06 2.37 7.04 2.18 9.34 7.95 8.60 0.37la(μg/l) 398.71 1.00 53.58 86.89(μg/l) 476.98 10.00 76.53 104.0(μg/l) 3159.46 190.00 1299.68 1032.13-N(μg/l) 1340.00 45.44 360.31 385.2 71.50 4.22 24.05 13.7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抚仙湖冬-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识别[J]. 蒋伊能,张涛,陈丽,李天丽,赵帅营,张虎才,陈光杰. 海洋湖沼通报. 2016(06)
[2]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J]. 牛远,孔祥虹,余辉,刘倩. 生态学杂志. 2016(07)
[3]重金属Cd2+和Cu2+对一种曲壳藻生长情况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杨雨嘉,支崇远,李培林,易婷婷,董万鹏. 生态科学. 2015(06)
[4]2005—2007年阳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分析[J]. 李娅萍,颜翔. 环境科学导刊. 2015(S1)
[5]云南高原小湖泊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张军莉,赵磊,聂菊芬. 环境科学导刊. 2015(02)
[6]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J]. 董云仙. 环境科学导刊. 2014(02)
[7]阳宗海砷浓度与浮游植物的变化分析[J]. 徐永梅. 环境科学导刊. 2013(05)
[8]不同价态砷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樊香绒,尹黎燕,李伟,常锋毅. 水生态学杂志. 2013(05)
[9]阳宗海浮游植物群落与营养状态评价[J]. 李春永,杨中兰. 人民珠江. 2013(03)
[10]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砷的赋存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J]. 张楠,韦朝阳,杨林生. 生态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吉林蛟河老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影响机制研究[D]. 魏彦波.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硅藻对三价砷的吸附吸收行为及机制[D]. 丁腾达.浙江大学 2014
[3]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 汪宁欣.南京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β-多样性格局[D]. 楼倩.南昌大学 2016
[2]云南高原湖泊硅藻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研究[D]. 陈小林.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不同生长策略典型藻种磷储存的比较研究[D]. 闫彬.重庆大学 2015
[4]硅藻表面砷毒效应的腐殖酸介导作用[D]. 倪燕燕.浙江大学 2014
[5]宁武亚高山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 张俊芳.山西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26817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采样点表2.1湖泊学基本参数
图 3.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海、永胜程海、洱海、抚仙湖、长桥海、大屯海、滇池、星云湖中未发现裸藻的藻类,差黑海中裸藻门的生物量百分比最高,为 31.31%;隐藻门所占生物百分比总体偏低,最高的鹤庆草海为 12.95%,最低的永胜程海仅为 0.001%;藻门中,拉市海生物量百分比最高,滇池最低,其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07%和 0.03%。空间上,滇西北湖泊在各门类上总体分布较均匀,而滇东南湖除抚仙湖、差黑海和长湖外,其它湖泊蓝藻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超 75%。为了进一步探讨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将两个域群落结构进行 ANOSIM 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区域的群落结构差异 P小于 0.05,为显著差异,且相异系数 R 值为 0.28。.2.2 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云南 25 个湖泊生物量差异很大。其中大屯海生物量最高,为 196.64mg/l,次是异龙湖、滇池、三角海、长桥海、星云湖、杞麓湖、草甸海、阳宗海、浑
3.2 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对比(t 检验;P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的空间变化南 25 个湖泊的 19 项水体主要环境特征进行了调云南湖泊中大多数环境指标的离散程度均比较大表 3.3 云南湖泊水体环境主要特征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p(℃) 30.40 14.74 23.43 3.35ond(uS/cm) 2389.00 102.00 496.60 468.4(mg/l) 13.06 2.37 7.04 2.18 9.34 7.95 8.60 0.37la(μg/l) 398.71 1.00 53.58 86.89(μg/l) 476.98 10.00 76.53 104.0(μg/l) 3159.46 190.00 1299.68 1032.13-N(μg/l) 1340.00 45.44 360.31 385.2 71.50 4.22 24.05 13.7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抚仙湖冬-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识别[J]. 蒋伊能,张涛,陈丽,李天丽,赵帅营,张虎才,陈光杰. 海洋湖沼通报. 2016(06)
[2]抚仙湖夏季热分层时期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特征[J]. 牛远,孔祥虹,余辉,刘倩. 生态学杂志. 2016(07)
[3]重金属Cd2+和Cu2+对一种曲壳藻生长情况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杨雨嘉,支崇远,李培林,易婷婷,董万鹏. 生态科学. 2015(06)
[4]2005—2007年阳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分析[J]. 李娅萍,颜翔. 环境科学导刊. 2015(S1)
[5]云南高原小湖泊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张军莉,赵磊,聂菊芬. 环境科学导刊. 2015(02)
[6]云南九大高原湖泊藻类研究进展[J]. 董云仙. 环境科学导刊. 2014(02)
[7]阳宗海砷浓度与浮游植物的变化分析[J]. 徐永梅. 环境科学导刊. 2013(05)
[8]不同价态砷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樊香绒,尹黎燕,李伟,常锋毅. 水生态学杂志. 2013(05)
[9]阳宗海浮游植物群落与营养状态评价[J]. 李春永,杨中兰. 人民珠江. 2013(03)
[10]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砷的赋存与转化行为研究进展[J]. 张楠,韦朝阳,杨林生. 生态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吉林蛟河老龄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及影响机制研究[D]. 魏彦波.北京林业大学 2015
[2]硅藻对三价砷的吸附吸收行为及机制[D]. 丁腾达.浙江大学 2014
[3]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 汪宁欣.南京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β-多样性格局[D]. 楼倩.南昌大学 2016
[2]云南高原湖泊硅藻群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研究[D]. 陈小林.云南师范大学 2015
[3]不同生长策略典型藻种磷储存的比较研究[D]. 闫彬.重庆大学 2015
[4]硅藻表面砷毒效应的腐殖酸介导作用[D]. 倪燕燕.浙江大学 2014
[5]宁武亚高山湖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 张俊芳.山西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26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52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