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深圳海域赤潮水样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Arenibacter sp.6A1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08 10:09
  近年来,有害赤潮的频繁爆发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海洋赤潮的预防与控制是当前的世界性难题。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法被认为是目前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赤潮防治方法之一。本文从深圳南澳东山码头采集赤潮水样,从中成功分离获得41个菌株,包括34株细菌,7株放线菌,所有菌株都利用16s rDNA鉴定了菌属。从中筛选出具有血红哈卡藻溶藻活性的菌株25株,1%体积比下杀藻活性达到90%以上的菌株3株。对其中一株Arenibacter sp.6A1进行溶藻活性物质分析,将其放大发酵后用乙酸乙酯萃取,最终分离纯化获得6个主成分化合物,分别为胸腺嘧啶(1)、环脯氨酸-酪氨酸-二肽(2)、尿嘧啶(3)、吡咯-2-羧酸(4)、对羟基苯甲酸(5)、邻氨基苯甲酸(6);进一步将六个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三种常见赤潮藻进行溶藻活性检测,发现吡咯-2-羧酸(4)对血红哈卡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卡盾藻都有具有较好的溶藻活性,EC50分别为30.4μg·mL-1、40.2μg·mL-1、57.8μg·mL-1;pH对吡咯-2...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赤潮研究进展
        1.2.1 赤潮概况
        1.2.2 赤潮微藻的种类
        1.2.3 溶藻菌的定义
        1.2.4 溶藻菌的分类
        1.2.5 溶藻菌的作用方式
        1.2.6 溶藻菌的应用
        1.2.7 溶藻活性物质的种类
        1.2.8 溶藻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2.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3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与流程
        2.2.1 菌株与藻种来源及培养方法
        2.2.2 赤潮水样菌种分离及鉴定
        2.2.3 菌种溶藻活性初筛及成分分析
        2.2.4 6A1溶藻活性物质分析
        2.2.5 6A1放大发酵及萃取
        2.2.6 乙酸乙酯层主成分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2.7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三株赤潮藻的溶藻活性
        2.2.8 pH对吡咯-2-羧酸溶藻效率的影响
        2.2.9 吡咯-2-羧酸对三种赤潮藻形态的影响
        2.2.10 吡咯-2-羧酸的其它生物学活性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菌种分离与鉴定
    3.2 溶藻菌溶藻活性评价及成分分析
        3.2.1 菌株溶藻活性及溶藻菌活性评价
        3.2.2 溶藻菌成分分析及活性检测
    3.3 6A1溶藻活性物质分析
    3.4 乙酸乙酯层主成分分离及鉴定
        3.4.1 乙酸乙酯层主成分分离
        3.4.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5 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对三株赤潮藻的溶藻活性检测
    3.6 pH对吡咯-2-羧酸溶藻效率的影响
    3.7 吡咯-2羧酸对三种赤潮藻形态的影响
    3.8 吡咯-2-羧酸的其它生物学活性
        3.8.1 抗临床致病细菌活性
        3.8.2 抗植物致病真菌活性
        3.8.3 对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
    4.1 菌种分离、鉴定与活性初筛
    4.2 Arenibactersp.6A1溶藻活性物质的研究
    4.3 吡咯-2-羧酸对三株赤潮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荨麻根水煎液化学成分研究(英文)[J]. 王梦月,冯晓茹,张澄沁,陈珺,刘恩佳,孙立昂,李晓波.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6(10)
[2]藻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包子云,王沛芳,钱进,乔旭.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05)
[3]青霉菌I09F 484抗菌活性物质研究[J]. 刘玉凤,甘茂罗,杨延辉,刘忆霜,关艳,肖春玲.  中国药学杂志. 2014(08)
[4]赤潮过程中“藻-菌”关系研究进展[J]. 周进,陈国福,朱小山,陈璐,蔡中华.  生态学报. 2014(02)
[5]中国海域赤潮发生趋势的年际变化[J]. 张青田.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5)
[6]链霉菌YIM 245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J]. 靳荣线,曹艳茹,苗翠苹,李文均,姜怡,吴少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S1)
[7]厦门海域2011年中肋骨条藻和血红哈卡藻赤潮期间细菌群落结构变化[J]. 李祎,杨彩云,李东,田蕴,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2012(10)
[8]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研究[J]. 安鑫龙,么强,李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9]我国赤潮的成因和防治[J]. 张蕾.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10]南极海单胞菌BSw10005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J]. 高海锋,张道敬,魏鸿刚,沈国敏,陈波,李元广.  中国海洋药物. 2008(02)

硕士论文
[1]海洋弧菌S-9801次级代谢产物抑藻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牛燕.青岛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51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651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1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