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13 16:33
污泥取自兰州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凹凸棒样品取自甘肃省临泽县板桥镇,通过人工配置不同凹凸棒石添加量制成7种不同凹凸棒石-污泥共热解生物炭,钝化实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取自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沿东大沟方向八公里站附近)。对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进行表征(TEM、FTIR、XRD),测定了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含量及不同pH营养元素浸出含量,最后通过盆栽实验考察施用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玉米重金属富集量的影响,综合评估凹凸棒石-污泥共热解生物炭的生态毒性及钝化效果。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在低热解温度下,凹凸棒石含量的显著影响生物炭元素保留率,N、P、Mg、Ca、Fe的元素保留率随凹凸棒石比例的增大而增大;K、Na的元素保留率随凹凸棒石比例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凹凸棒石比例的增加,污泥生物炭中N、P、K、Ca、Na、Fe、S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未添加凹凸棒石制作的污泥生物炭分别减少了18.83%、36.57%、36.77%、23.34%、13.48%、46.92%、53.49%、33.84%。污泥生物炭中Mg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较未添加凹凸棒石制作的污泥生物...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污泥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1.2 污泥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的影响
1.3 凹凸棒在重金属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生活污泥
2.1.2 凹凸棒石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
2.1.4 供试植物
2.2 研究方法
2.2.1 材料表征
2.2.2 营养元素含量及其水溶态含量测定
2.2.3 土壤重金属钝化实验
2.2.4 盆栽实验
2.2.5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2.2.6 植物重金属富集量的测定
2.2.7 土壤重金属BCR形态测定
2.2.8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理化性质及表征
3.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中的营养元素分析
3.2.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保留率
3.2.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的含量
3.2.3 pH对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水溶态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4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水溶态营养元素的含量
3.3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3.4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重金属富集特性的影响
3.5 植物富集特性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3.6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特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变化
4.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富集和转运特性的变化
4.3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特性及总金属富集量特性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677376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污泥生物炭的研究现状
1.2 污泥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生态毒性的影响
1.3 凹凸棒在重金属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生活污泥
2.1.2 凹凸棒石
2.1.3 重金属污染土壤
2.1.4 供试植物
2.2 研究方法
2.2.1 材料表征
2.2.2 营养元素含量及其水溶态含量测定
2.2.3 土壤重金属钝化实验
2.2.4 盆栽实验
2.2.5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2.2.6 植物重金属富集量的测定
2.2.7 土壤重金属BCR形态测定
2.2.8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理化性质及表征
3.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中的营养元素分析
3.2.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保留率
3.2.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的含量
3.2.3 pH对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水溶态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3.2.4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水溶态营养元素的含量
3.3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3.4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重金属富集特性的影响
3.5 植物富集特性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3.6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特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营养元素变化
4.2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的富集和转运特性的变化
4.3 污泥-凹凸棒共热解生物炭对植物生长特性及总金属富集量特性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67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67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