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路面结构层雨水入渗与水质净化性能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8 21:09
透水路面作为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结构性措施之一,由透水面层、找平层、透水垫层及路基基层组成,具有较强的雨水入渗及污染物净化能力。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表面堵塞对雨水入渗能力的影响,而忽略颗粒物在透水路面各结构层内部累积(本文称为基质内部堵塞)的影响。在污染物净化方面,先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各影响因素对污染物平均去除率的定性影响,而很少深入探讨污染物质在各结构层内部的去除机理并提出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本文建立透水路面小试实验装置,采用模拟降雨的方式进行实验,测定透水路面各结构层的雨水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以此研究各结构层的雨水入渗、污染物净化能力并探讨内部堵塞对雨水入渗率的影响机理及各污染物的净化机理;通过对比不同厚度结构层的稳定入渗率及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确定各结构层的最佳厚度;采用二元多次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各污染物去除率随降雨历时及结构层厚度的净化数学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并结合三维曲面图进行检验;初步探讨由各结构层单体的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推导组合情况下净化数学模型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内部堵塞是透水混凝土砖及碎石雨水入渗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对粗砂而言,内部堵塞量、介...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透水路面设计介绍
1.2.1 透水路面典型结构
1.2.2 透水路面设计
1.3 透水路面性能影响因素
1.4 透水路面性能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概况与方法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材料
2.3.1 透水混凝土砖
2.3.2 粗砂找平层
2.3.3 单级配碎石
2.3.4 合成雨水
2.4 实验方法
2.5 分析方法
2.5.1 雨水入渗率
2.5.2 污染物去除率
第三章 各结构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研究
3.1 透水混凝土砖雨水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1.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1.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2 粗砂找平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2.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2.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3 级配碎石透水垫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3.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3.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研究
4.1 透水混凝土砖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2 粗砂找平层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2.1 COD 净化数学模型
4.2.2 SS 净化数学模型
4.2.3 TP 净化数学模型
4.3 碎石透水垫层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3.1 COD 净化数学模型
4.3.2 SS 净化数学模型
4.3.3 TP 净化数学模型
4.4 组合模型
4.4.1 理论依据
4.4.2 组合情况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51837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透水路面设计介绍
1.2.1 透水路面典型结构
1.2.2 透水路面设计
1.3 透水路面性能影响因素
1.4 透水路面性能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概况与方法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材料
2.3.1 透水混凝土砖
2.3.2 粗砂找平层
2.3.3 单级配碎石
2.3.4 合成雨水
2.4 实验方法
2.5 分析方法
2.5.1 雨水入渗率
2.5.2 污染物去除率
第三章 各结构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研究
3.1 透水混凝土砖雨水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1.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1.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2 粗砂找平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2.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2.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3 级配碎石透水垫层入渗率及污染物去除率结果与机理
3.3.1 入渗率结果及机理研究
3.3.2 水质净化结果及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研究
4.1 透水混凝土砖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2 粗砂找平层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2.1 COD 净化数学模型
4.2.2 SS 净化数学模型
4.2.3 TP 净化数学模型
4.3 碎石透水垫层污染物净化数学模型
4.3.1 COD 净化数学模型
4.3.2 SS 净化数学模型
4.3.3 TP 净化数学模型
4.4 组合模型
4.4.1 理论依据
4.4.2 组合情况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51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5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