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的榆林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发布时间:2023-03-12 17:23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榆林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是生态脆弱区和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同时也是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榆林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然而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协调好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对榆林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2000年和2010年榆林市的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和环境等数据为基础,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来优化评价指标来建立更符合榆林市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矢量面状评价单元和栅格点状评价单元相结合的评价单元方法,运用3S技术对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通过2000年和2010年榆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结出2000年至2010年间榆林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导致榆林市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此外对榆林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规划、管理和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为有关部...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区内容及方法
2.1 榆林市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资源
2.1.5 自然矿产资源
2.1.6 植被资源
2.1.7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5.1 数据来源
2.5.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权重确立
3.2.1 环境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3.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
3.3.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各分项及计算
3.3.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标准及分级
3.5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3.6 归一化系数的确定
第四章 基于县级单元的榆林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4.1 县级单元的生态环境评价
4.1.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及分析
4.1.2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及分析
4.1.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及分析
4.1.4 土地退化指数计算及分析
4.1.5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及分析
4.1.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4.2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及分析
第五章 基于栅格单元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分析
5.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2 各项指标空间数据的生成
5.2.1 生物丰度指数的空间变化
5.2.2 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化
5.2.3 水网密度指数的空间变化
5.2.4 土地退化指数的空间变化
5.2.5 环境质量指数的空间变化
5.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5.3 行政单元和栅格单元比较分析
第六章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措施研究
6.1 榆林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匮乏,水环境质量下降
6.1.2 天然植被破坏,土地承载力下降
6.1.3 工业“三废”排放加大,环境污染加剧
6.1.4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6.2 榆林市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6.2.1 自然因素
6.2.2 人文因素
6.3 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与研究
6.3.1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6.3.2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瓶颈
6.3.3 坚持适度卉发,防范地质灾害
6.3.4 强化经济补偿机制,体现环境成本效益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61634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研究区内容及方法
2.1 榆林市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资源
2.1.5 自然矿产资源
2.1.6 植被资源
2.1.7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2.5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5.1 数据来源
2.5.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权重确立
3.2.1 环境质量指数指标体系
3.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体系
3.3.1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各分项及计算
3.3.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数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标准及分级
3.5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级
3.6 归一化系数的确定
第四章 基于县级单元的榆林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4.1 县级单元的生态环境评价
4.1.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及分析
4.1.2 植被覆盖指数计算及分析
4.1.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及分析
4.1.4 土地退化指数计算及分析
4.1.5 环境质量指数计算及分析
4.1.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4.2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及分析
第五章 基于栅格单元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分析
5.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2 各项指标空间数据的生成
5.2.1 生物丰度指数的空间变化
5.2.2 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化
5.2.3 水网密度指数的空间变化
5.2.4 土地退化指数的空间变化
5.2.5 环境质量指数的空间变化
5.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5.3 行政单元和栅格单元比较分析
第六章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保护措施研究
6.1 榆林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匮乏,水环境质量下降
6.1.2 天然植被破坏,土地承载力下降
6.1.3 工业“三废”排放加大,环境污染加剧
6.1.4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6.2 榆林市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6.2.1 自然因素
6.2.2 人文因素
6.3 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对策与研究
6.3.1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
6.3.2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瓶颈
6.3.3 坚持适度卉发,防范地质灾害
6.3.4 强化经济补偿机制,体现环境成本效益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761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6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