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8:13

  本文关键词: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华蓝藻的爆发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使水质恶化,影响了饮用水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粘土絮凝法被公认为最具潜力的除藻方法,本文采用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考察了改性方式、蛭石粒径、投加量、投加比、藻密度、初始pH值、藻类生长期、胞外分泌物(EOM)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Zeta电位、藻絮体,探究了除藻机理,并与聚合氯化铝(PAC)的除藻效果比较,分析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得出以下结论:(1)单独蛭石絮凝除藻率仅在10%~15%之间,分别使用五种改性剂改性蛭石,得出壳聚糖改性蛭石的除藻效果最佳。单独壳聚糖絮凝除藻:投加量为1.8mg/L时絮凝效果最佳,浊度、藻密度和叶绿素a(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93.21%、96.17%和95.63%。(2)藻密度约4.86×109cells/L(A680≈0.1)时,当蛭石粒径为120目,壳聚糖与蛭石投加比为1:15,蛭石投加量18 mg/L时絮凝效果最理想,浊度、藻密度、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95.16%、96.67%、100%,且生成的絮体大而密实、抗扰动性强,比单独壳聚糖生成絮体的速度更快、更稳定。A680值为0.053、0.102、0.143和0.197的含藻水去除率最大相差10%,说明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的抗藻密度冲击负荷能力强,可用于不同爆发程度的蓝藻。酸性条件下的絮凝效果最好,当水体pH大于8时,藻细胞去除率急剧下降。(3)衰亡后期的藻细胞DOC值较高,与其他生长期相比,较难处理,藻细胞去除率仅在30%左右。过量的EOM会增大改性蛭石的投加量,当达到相同去除率时,未移除EOM藻液的壳聚糖改性蛭石的投加量是移除EOM藻液的3倍。EOM对絮凝除藻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低浓度(DOC10 mL)时EOM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可发挥吸附架桥作用,有利于于絮凝;高浓度(DOC30 mL)时EOM的电负性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抑制絮凝。(4)壳聚糖可改变蛭石的Zeta电位为正值,压缩双电层,与藻体电性中和,从而使藻体脱稳聚集。絮体的显微、SEM和分形维数分析表明,宏观上,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的絮体大而密实,以蛭石为凝聚核呈球状;微观角度,壳聚糖改性蛭石将藻体凝结成了内部为网状的凝聚团;量化角度,壳聚糖改性蛭石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832,比单独壳聚糖高0.343。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的主要机理为电性中和、粘附架桥、网捕卷扫作用。(5)PAC与壳聚糖改性蛭石的藻细胞去除率相差不到5%,但沉降时间却相差6倍,壳聚糖改性蛭石生成的絮体呈球状,更大、更密实、抗扰动性更强。PAC易造成铝残留问题,壳聚糖和蛭石天然无害、环境友好,且藻絮体回收可作为植物的栽培基质和肥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将壳聚糖改性蛭石实际用于絮凝除藻是可行的。
【关键词】:蓝藻 蛭石 壳聚糖 絮凝 改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水体富营养化9-10
  • 1.2 蓝藻水华的形成及危害10-12
  • 1.2.1 蓝藻水华的形成10-11
  • 1.2.2 蓝藻水华的危害11-12
  • 1.3 常用除藻方法12-15
  • 1.3.1 物理法12
  • 1.3.2 化学法12-13
  • 1.3.3 生物法13-14
  • 1.3.4 改性粘土絮凝除藻14-15
  • 1.4 蛭石及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15-17
  • 1.5 胞外分泌物(EOM)对混凝的影响作用17-18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18-20
  • 1.6.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8
  • 1.6.2 课题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0-26
  • 2.1 实验材料20-21
  • 2.1.1 实验仪器20
  • 2.1.2 实验药剂20-21
  •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21-23
  • 2.3 藻类培养23-24
  • 2.4 改性蛭石的制备24
  • 2.5 含藻水配置及实验方法24-26
  • 第三章 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实验26-43
  • 3.1 蛭石絮凝除藻效果26-27
  • 3.1.1 蛭石絮凝除藻效果26-27
  • 3.1.2 不同蛭石改性方式的絮凝除藻效果27
  • 3.2 壳聚糖絮凝除藻效果27-30
  • 3.2.1 投加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27-28
  • 3.2.2 初始pH值对壳聚糖除藻效果的影响28-30
  • 3.3 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效果研究30-35
  • 3.3.1 投加方式对除藻效果的影响30-31
  • 3.3.2 蛭石投加量及粒径对除藻效果的影响31-34
  • 3.3.3 壳聚糖与蛭石改性投加比的确定34-35
  • 3.4 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的影响因素35-41
  • 3.4.1 藻密度对絮凝除藻效果的影响35-36
  • 3.4.2 初始pH值对除藻效果的影响36-37
  • 3.4.3 藻类生长期对絮凝除藻效果的影响37-38
  • 3.4.4 EOM对絮凝的影响分析38-41
  • 3.5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机理研究43-52
  • 4.1 Zeta电位分析43-46
  • 4.1.1 不同生长期藻液的Zeta电位43-44
  • 4.1.2 壳聚糖和蛭石的Zeta电位44-45
  • 4.1.3 壳聚糖改性蛭石的Zeta电位45-46
  • 4.2 藻絮体分析46-50
  • 4.2.1 藻絮体形态分析46-49
  • 4.2.2 藻絮体分形维数量化分析49-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第五章 与絮凝除藻剂聚合氯化铝的比较52-56
  • 5.1 絮凝除藻效果比较52-54
  • 5.1.1 PAC絮凝除藻效果52-53
  • 5.1.2 PAC改性蛭石絮凝效果53
  • 5.1.3 壳聚糖改性蛭石与PAC除藻效果对比53-54
  • 5.2 生态安全性比较54-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警声,王中秋,王淑英;改性粉煤灰的制备及应用实验[J];吉林电力技术;1999年06期

2 肖文香;改性粉煤灰除去废水中的磷[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4年03期

3 于晓彩,王恩德,邵红,贾颂今;改性粉煤灰处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4年06期

4 钱运华,金叶玲;改性粉煤灰填充橡胶的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4年06期

5 相会强,杨宏,巩有奎,张杰;改性粉煤灰去除磷酸盐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6 岳钦艳,曹先艳,高宝玉,张子健;改性粉煤灰及其处理废水的机理[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1期

7 于晓彩,王恩德,徐微,辛哲;改性粉煤灰处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杨林锋;翟建平;郑波;盛广宏;;酸改性粉煤灰去除污水中磷的试验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6年03期

9 胡涛;马喜军;景怡;储婷婷;;改性粉煤灰处理废水的应用研究[J];洁净煤技术;2006年04期

10 张信;岳钦艳;张金智;;改性粉煤灰去除水中磷及吸附机理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仰州;刘方;魏嵬;周琳莉;韦秀文;;应用均匀设计法配制改性粉煤灰净化养鸡废水[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卢忠远;安金鹏;徐迅;严云;;沸石改性粉煤灰基地聚物水泥固化放射性废物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谷月霞;隋卫平;李涛;;改性粉煤灰负载壳聚糖处理模拟铬(Ⅵ)废水的研究[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相会强;;改性粉煤灰去除抗生素废水中磷酸盐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进;李亚峰;姚敬博;;改性粉煤灰处理染料废水的试验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曹书勤;缑星;张平;马青;;分光光度法研究改性粉煤灰对有机磷的吸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相会强;;改性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方瑜;舒月红;潘碧峰;杜加银;陈红雨;;碱法改性粉煤灰处理铅酸蓄电池厂硫酸雾试验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相会强;刘芬;;酸洗废液改性粉煤灰的制备及应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相会强;郑焕振;胡宇庭;张杰;;改性粉煤灰去除抗生素废水中色度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商品粉煤灰及磨细矿渣加工与应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李铁兵;我省建筑外墙外保温将推广改性粉煤灰新型建材[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华晓宇;基于活性焦改性协同脱除二氧化硫和汞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东;混合改性粉煤灰对电镀废水中低浓度Ni~(2+)的去除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王美玲;固废基吸附剂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凡;微波—酸改性粉煤灰吸附再生废润滑油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4 王硕;粉煤灰填料的改性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曦同;假晶转变合成氨基改性介孔硅材料及其对铅(Pb~(2+))的吸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慈金娜;三种改性玉米秸秆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7 时文;兰炭的改性及其对废水中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洋洋;臭氧—粉煤灰联合氧化体系中粉煤灰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9 韩冬雪;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

10 卢俊;粉煤灰改性及改性粉煤灰除氟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壳聚糖改性蛭石絮凝除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79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9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