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改性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21:11

  本文关键词:改性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NO、污染愈加严重,近年来频发的雾霾天气也被证明与机动车中NOx排放密切相关。柴油车由于具有热效率高、CO2排放低等优点备受关注,但其尾气中氮氧化物浓度较高,需进行净化处理后排放,NH3-SCR技术是目前柴油车尾气NOx净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Cu-SAPO-34小孔分子筛催化剂因具有优异的低温催化反应活性、较宽的温度操作窗口以及优良的水热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柴油车尾气脱硝催化剂。由于Cu-SAPO-34小孔分子筛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有对催化剂制备条件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Cu-SAPO-34具有很好的低温活性,但高温活性稍差,对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首先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进而考察Fe的引入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影响,以期开发出具有高效NH3-SCR反应活性的催化剂,并对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改性提供依据和指导。本文对Cu-SAPO-34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制备方法、Cu交换时间、Cu交换浓度和铜源)进行优化,并通过XRD、BET、ICP、H2-TPR、NH3XPS等表征分析手段重点探讨了铜源对Cu-SAPO-34催化剂氨催化还原NO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采用离子交换法、Cu交换时间为8h、Cu交换浓度为0.05mo1/L、以醋酸铜为铜源制备的Cu-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具有更高的NH3-SCR反应活性和更宽的活性温度窗口。采用不同铜源制备相近Cu含量的Cu-SAPO-34催化剂,其NH3-SCR高温活性相近,但低温活性有所差别,Cu(醋酸铜)-SAPO-34Cu(硫酸铜)-SAPO-34Cu(硝酸铜)-SAPO-34。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铜源导致所制备催化剂的铜物种形式和数量及酸性强度不同,以醋酸铜为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Cu2+的氢起始还原温度最低,Cu2+含量较多,酸性最强,因此其低温活性最好。Cu-SAPO-34催化剂在60000h-1的高空速下,仍保持优异的反应活性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Cu-SAPO-34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及拓宽活性温度窗口,采用机械混合法和离子交换法将Fe引入Cu-SAPO-34催化剂中。研究结果表明,相比Cu-SAPO-34,机械混合法制备的Fe-β/Cu-SAPO-34催化剂的高温活性得到改善,但低温活性有明显的降低,改性结果不理想。而对比机械混合法,以离子交换法制备的低Fe交换浓度的0.0128Fe-Cu-SAPO-34催化剂既保持了Cu-SAPO-34优异的中低温活性,又大大提升了高温活性,具有极宽的活性温度窗口。
【关键词】:Cu-SAPO-34 NH_3-SCR 铜源 铁改性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34.2;O64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3
  • 1.1 前言10
  • 1.2 机动车尾气氮氧化物概况10-13
  • 1.2.1 NO_x的性质及危害10-11
  • 1.2.2 NO_x的来源11
  • 1.2.3 NO_x的生成机理11-12
  • 1.2.4 NO_x的排放标准12-13
  • 1.3 柴油车NO_x的控制技术13-15
  • 1.3.1 NO_x存储还原技术(NSR)13-14
  • 1.3.2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14-15
  • 1.4 NH_3-SCR的反应机理15-16
  • 1.5 NH_3-SCR催化剂16-19
  • 1.5.1 贵金属催化剂16-17
  • 1.5.2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7-18
  • 1.5.3 分子筛催化剂18-19
  • 1.6 小孔分子筛的研究进展19-21
  • 1.7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21-23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3-29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23-24
  • 2.2 样品的制备24-26
  • 2.2.1 催化剂的制备24-26
  • 2.2.2 水热老化样品的制备26
  • 2.3 催化剂活性测试26-27
  • 2.4 催化剂的表征27-29
  • 2.4.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27
  • 2.4.2 X射线衍射(XRD)27
  • 2.4.3 比表面积(BET)27
  • 2.4.4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27-28
  • 2.4.5 程序升温吸附(NH_3-TPD)28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8-29
  • 第3章 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29-43
  • 3.1 制备方法对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29-30
  • 3.2 Cu交换时间对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30
  • 3.3 Cu交换浓度对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30-31
  • 3.4 铜源对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31-40
  • 3.4.1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活性评价31-33
  • 3.4.2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ICP和BET分析33-34
  • 3.4.3 pH对不同铜源的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34-35
  • 3.4.4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XRD分析35-36
  • 3.4.5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H_2-TPR分析36-37
  • 3.4.6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XPS分析37-38
  • 3.4.7 不同铜源制备的Cu-SAPO-34催化剂的NH_3-TPD分析38-40
  • 3.5 空速对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40-41
  • 3.6 Cu-SAPO-34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41
  • 3.7 小结41-43
  • 第4章 Fe-zeolite/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43-54
  • 4.1 Fe-zeolite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结果43-44
  • 4.2 Fe-zeolite/Cu-SAPO-34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结果44-45
  • 4.3 新鲜老化催化剂的NH_3-SCR活性对比结果45-46
  • 4.4 Fe-β/Cu-SAPO-34催化剂的优化46-50
  • 4.4.1 Fe交换浓度对Fe-β催化剂活性的影响46-47
  • 4.4.2 Fe/Cu质量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47-48
  • 4.4.3 Cu、Fe与催化剂活性的数量关系48-50
  • 4.5 BET分析50
  • 4.6 XRD分析50-51
  • 4.7 H_2-TPR分析51-52
  • 4.8 NH_3-TPD分析52
  • 4.9 小结52-54
  • 第5章 Fe-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54-62
  • 5.1 Fe-Cu-SAPO-34催化剂的NH_3-SCR反应活性54-56
  • 5.1.1 Fe交换时间的Fe-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54-55
  • 5.1.2 Fe交换浓度对Fe-Cu-SAPO-34催化剂NH_3-SCR活性的影响55-56
  • 5.2 ICP分析56-57
  • 5.3 BET分析57
  • 5.4 XRD分析57-58
  • 5.5 NH_3-TPD分析58-59
  • 5.6 H_2-TPR分析59-60
  • 5.7 小结60-62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62-64
  • 6.1 结论62-63
  • 6.1.1 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62
  • 6.1.2 Fe-zeolite/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62
  • 6.1.3 Fe-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62-63
  • 6.2 问题与建议63-64
  • 参考文献64-69
  • 致谢69-70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朝梅;黄丽娟;;低温吸收及催化还原处理硝酸尾气[J];氮肥技术;2007年05期

2 胡筱敏;叶舒帆;和英滇;张杨;;电解催化还原-氯氧化无害化去除水中硝酸盐氮[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3 叶舒帆;胡筱敏;和英滇;张杨;;非贵金属催化还原水中的硝酸盐氮[J];环境化学;2011年10期

4 周忠清;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4年04期

5 周忠清;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6 江研因,邓华龙,朱宁,丁兰珍,方翠贞;用8013催化剂催化还原消除氧化氮[J];环境科学;1981年06期

7 江研因;方翠贞;朱宁;钱浩群;;用8013催化剂催化还原消除氧化氮扩大试验[J];化工环保;1984年05期

8 郭秀丽;;柴油机尿素选择催化还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4年01期

9 陈春辉;叶红齐;周永华;;负载型膜催化剂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的研究[J];净水技术;2008年04期

10 周忠清;二氧化碳催化还原成碳的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红艺;王尚琛;;水中钯铁双金属颗粒催化还原脱毒o-氯苯乙醇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阎晓亮;陈树伟;郑家军;马静红;李瑞丰;;Co-Beta/Mordenite复合结构催化剂上甲烷选择催化还原NO的研究[A];第14次全国分子筛学术年会论文集——微孔介孔材料科学及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中的应用[C];2008年

3 丁光辉;蒋晓原;;氮氧化物(NO_x)催化还原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傅钢;袁汝明;徐昕;万惠霖;;B酸强弱对选择催化还原(SCR)机理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龚跃法;张方林;黄怡康;;面包酵母催化还原2-苯基丙醛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曹以前;林绮纯;董新法;林维明;;交联黏土及其在选择催化还原NO反应的应用[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哲;申林涛;黄伟;谢克昌;;新型NO_x催化还原催化剂Fe-Mo/ZSM-5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胡辉;赵岳;周荣;陆僖;;含氧气氛中La-Co/γ-Al_2O_3催化还原脱硫的抗氧中毒性能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郑小明;张惠;方和良;周仁贤;施耀;谭天恩;;H-USY负载MnOx催化剂上CH_4选择催化还原NO_x性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妍;童志权;高冬梅;;助剂Fe影响Mn-Ce/TiO_2催化还原NO活性的机理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许士鲁;三甲基膦支持的铁、钴和镍配合物对硅氢键的活化及功能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燕;催化还原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高建峰;水中硝酸盐氮复合催化还原无害化的原理和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04年

4 孙红;蜂窝状金属丝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贫燃条件下选择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陈晓梅;钴基催化剂上烃类选择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反应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帅;醛酮的催化还原和Rho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测试[D];天津大学;2012年

7 潘华;催化脱除烟气NO_x体系中过渡金属催化剂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沛;氧化亚铜改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俏;Pd-Cu/TiO_2纳米纤维催化还原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彭辉;基于ZrO_2 NTs修饰电极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晨啸;Si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5 黎思思;磁性载钯氮杂化介孔碳催化还原处理Cr(Ⅵ)及其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汪李超;介孔WO_(3-x)的合成及其光热催化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

7 苏潜;改性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8 秦余虎;MePc/g-C_3N_4 NSs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陈涵;基于SiC NWs修饰电极光电协同催化还原CO_2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维;甲烷催化还原二氧化硫为元素硫催化剂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改性Cu-SAPO-34氨催化还原NO性能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6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56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1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