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24 11:54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实证分析,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独立的公共因子去描述绝大多数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

  (二)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因子分析。本文选取的样本是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域,参与因子分析的指标数据X1~X28均来自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社会子系统中的指标X29~X31,需通过问卷调查而无法通过年鉴获得,同时考虑到问卷调查的非完整性和非全面性,因而并未参与因子分析,故无法得知社会子系统中的指标对环境竞争力的影响。但是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本文在指标体系中保留了社会子系统,拟留待进一步研究。

  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建立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因子提取时本文若只提取累积方差率大于80%的因子,应取6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89%);若只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应取7个公共因子;也可以自定义个数。本文认为第四至第七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均太小,对整体分析意义不大,所以只选取前3个公共因子整合原来的28项指标,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3.536%,比较理想。(表2)

  通过方差极大的方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3。(表3)载荷系数反映了该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的关系及解释能力。X18、X19、X17、X16、X20、X22、X28在第一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说明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解释了这些指标,可以命名为经济基础因子。

  X15、X7、X8、X6、X21、X27、X11、X12、X24、X13、X9、X25在第二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载荷,同理将第二公共因子命名为资源因子。

  X4、X10、X5、X23、X2、X1、X3、X14、X26在第三公共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同理将第三公共因子(F3)命名为生态因子。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采用回归方法,可构造出3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函数,将样本数据代入计算得到各个因子得分Wi(i=1,2,3)。取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各省环境竞争力评价函数,计算可得环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W及排序,并按各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分别排序。(表5)

  W1=0.050X1-0.005X2+0.066X3+…+0.063X28 (1)

  W2=-0.025X1+0.027X2-0.002X3+…-0.014X28 (2)

  W3=0.106X1-0.170X2+0.089X3-…-0.008X28 (3)

  W=33.556W1+18.271W2+11.709W3 (4)

  表5中的正负号代表与平均水平的位置关系,是数据标准化的结果。

  按综合得分排名来看,2010年环境竞争力排在前10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福建、河北、辽宁。

  按经济基础因子得分排名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山东、海南、西藏。

  按资源因子得分排名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浙江、河南、辽宁、安徽、湖北、山西。

  按生态因子得分排名看,江西、重庆、福建、海南、广西、安徽、河南、湖南、云南、山西。

  结论

  上述基于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31个省域环境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第一,从各省环境竞争力评价函数W=33.556w1+18.271w2+11.709w3中可以看出,经济基础因子解释了33.556%的环境竞争力,资源因子解释了18.271%的环境竞争力;生态因子解释了11.709%的环境竞争力。因此,总的来说,我国各省环境竞争力中经济基础因子对环境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资源因子次之,生态因子最小。

  第二,经济基础因子得分与环境竞争力得分呈正相关,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间接地体现在了环境竞争力的差距上。因此,具有劣势的省域要提升环境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经济,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第三,资源因子得分较高的省域中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浙江、辽宁的环境竞争力排在前十名。这说明省域拥有资源禀赋的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其环境竞争力。因此,拥有丰裕资源的省域可以利用其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升环境竞争力。

  第四,生态因子得分较高的省域中只有福建的环境竞争力排在前十名。这说明这些省域在生态方面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笔耕论文,但采用了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对环境竞争力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拥有生态优势的省域可以采用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模式来发展,提升环境竞争力。

  第五,除了上述因子得分较高的省域外的其他省域,例如陕西、四川、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贵州、甘肃、青海,在经济基础、资源、生态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综合排名也较低,属于劣势省域。因此,这些省域在缺乏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应该投入更多后天建设资金,优先发展经济和基础设施,同时协调经济、资源、生态、社会的平衡发展,来提升环境竞争力。云南和西藏虽然分别在生态因子、经济基础因子上得分较高,但是其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太低,仍然属于劣势省域,这些省市的经济建设比环境建设更为迫切,要实现环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将更为缓慢。

  第六,我国省域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差距很大,说明各省域的环境竞争力发展很不平衡。

  综上,提高环境竞争力的途径是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5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2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