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8-05 02:14

  本文关键词: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傅里叶变换-差分吸收光谱法 协相关性 臭氧 在线监测 系统软件 空气放电


【摘要】:根据环境保护部在2013年7月发布的74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状况来看,5月份,不少地区的污染物中臭氧取代PM2.5坐上了头把交椅,比如,污染物以PM2.5和臭氧为主的京津冀地区,污染物以臭氧和PM2.5为主的长三角地区,以及污染物仅有臭氧的珠三角地区。在74城市中,臭氧浓度最大日均值(每8小时)平均超标百分比高达26.9。臭氧的两个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空气中被光线照射时,就会有化学反应发生,生成臭氧,紫外线照射越强其反应越激烈。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该性质提升了其他物质转变成PM2.5的速率,例如加速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的转变,以及加速氮氧化物生成硝酸盐的转变,也会加速挥发有机物的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转变,这些都将成为PM2.5的一部分,对人的健康以及生活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应用傅里叶变换-差分吸收光谱法实现了臭氧浓度的在线监测。搭建了实验系统包括臭氧标气发生系统、实验室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便携式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以及空气放电模拟实验系统,并详细介绍了每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针对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就可自行分解,也不便于储存,没有相应标气等问题创建了臭氧标气发生系统,精度为0.1ppm;根据臭氧的特征吸收光谱,采用7IPX150UV氙灯光源-7ISW501三光栅扫描单色仪测量系统进行光学研究,确定了臭氧浓度反演波段为Hartley带的250-260nm、Huggins带320-350nm,利用协相关性、傅里叶变换-差分吸收光谱法分别在250-260nm和320-350nm进行相关的特征分析与浓度的反演,建立相应的浓度反演方程;为了使设备能够高度集成,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环境监测中,采用脉冲氙灯-光纤光谱仪创建了便携式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并依次开发了臭氧(O3)自动监测系统软件;成功将便携式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到空气放电模拟实验中,并对空气放电模型里的针板放电模型、沿面放电模型、气隙放电模型、金属微粒放电模型等四种基本的放电过程中臭氧浓度进行在线监测,得到了臭氧浓度变化曲线。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差分吸收光谱法 协相关性 臭氧 在线监测 系统软件 空气放电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8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10-13
  • 1.1.1 我国能源现状及污染治理状况11-12
  • 1.1.2 臭氧的危害12-13
  • 1.2 臭氧浓度在线监测方法的研究概况13-15
  • 1.3 本论文开展的工作15-17
  • 第2章 臭氧发生原理及差分吸收光谱法机理17-23
  • 2.1 臭氧发生原理17-18
  • 2.2 差分吸收光谱法机理18-22
  • 2.2.1 Lambert-Beer定律18-19
  • 2.2.2 差分吸收光谱法19-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实验系统23-34
  • 3.1 臭氧发生系统23-25
  • 3.2 实验室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25-27
  • 3.2.1 配气系统25
  • 3.2.2 氙灯光源25-26
  • 3.2.3 吸收池26-27
  • 3.2.4 数据采集系统27
  • 3.3 便携式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27-31
  • 3.3.1 抽气系统28
  • 3.3.2 气体吸收池28-29
  • 3.3.3 在线监测系统29-30
  • 3.3.4 数据处理系统30
  • 3.3.5 数据显示模块30-31
  • 3.4 空气放电模拟实验系统31-33
  • 3.4.1 空气放电模拟实验系统组成31
  • 3.4.2 放电模型分类31-33
  • 3.5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臭氧浓度在线监测实验研究34-48
  • 4.1 引言34
  • 4.2 臭氧标气发生的标定实验研究34-35
  • 4.3 臭氧在线监测的实验研究35-46
  • 4.3.1 臭氧吸收波段的选择35-36
  • 4.3.2 协相关性在臭氧浓度在线监测中的研究36-40
  • 4.3.3 臭氧光谱的傅里叶变换-差分吸收光谱法实验研究40-46
  • 4.4 本章总结46-48
  • 第5章 臭氧(O_3)自动监测系统软件开发48-57
  • 5.1 引言48
  • 5.2 臭氧(O_3)自动监测系统软件构成模块48-54
  • 5.2.1 连接模块48-49
  • 5.2.2 工作方式模块49-51
  • 5.2.3 设置模块51-52
  • 5.2.4 显示模块52
  • 5.2.5 结果输出模块52-53
  • 5.2.6 数据保存53-54
  • 5.3 软件流程图与程序54-56
  • 5.4 本章总结56-57
  • 第6章 便携式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57-64
  • 6.1 空气中臭氧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57-60
  • 6.2 空气放电模拟实验臭氧浓度在线检测60-63
  • 6.2.1 气隙模型臭氧浓度在线监测60-61
  • 6.2.2 金属微粒模型臭氧浓度在线监测61-62
  • 6.2.3 针板模型臭氧浓度在线监测62
  • 6.2.4 沿面模型臭氧浓度在线监测62-63
  • 6.3 本章总结63-64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7.1 结论64-65
  •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年;2003年夏季欧洲地面臭氧浓度创10年来最高[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2期

2 宗雪梅;王庚辰;陈洪滨;王普才;宣越健;;北京地区边界层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3 任道凤;高玉赉;方志伟;金锡鹏;;视屏显示终端操作室臭氧浓度的研究[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1年01期

4 王业耀,王占生;靛红钾法测定水中的臭氧浓度[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4期

5 邓朝祥;;三明市区臭氧浓度时间分布特征及控制措施[J];福建分析测试;2006年01期

6 吴嘉荣;黄小燕;;泉州市区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及控制措施[J];引进与咨询;2006年07期

7 叶树春;邓荣昌;凌霄霞;;近地面臭氧浓度增加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2期

8 石晓荣;朱天宇;陈家财;;水中臭氧浓度的检测方法[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7年01期

9 谈建国;陆国良;耿福海;甄新蓉;;上海夏季近地面臭氧浓度及其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和预报[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5期

10 刘明花;乐群;吕劲文;;上海市城郊臭氧浓度变化分析及模拟预报[J];环境科技;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玲;夏冬;贾志宏;李菲;邓雪娇;谭浩波;;东莞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初探[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姚杰;俞向明;蒋和荣;牛_g文;;不同气象要素下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3 李永庚;;臭氧污染及其与植物的关系[A];“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刘新春;钟玉婷;何清;彭艳梅;罗孝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臭氧船基监测[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刘琼;耿福海;陈勇航;高伟;毛晓琴;;上海典型臭氧浓度偏低年的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7 徐晓斌;林伟立;王韬;颜鹏;汤洁;孟昭阳;王瑛;;长江三角洲对流层和地面臭氧的长期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张天航;;石家庄地区夏季臭氧浓度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9 夏冬;莫伟强;;东莞市近地层臭氧污染预警初步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梁新平;杨学福;张红梅;;臭氧浓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2002-2003)[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苏燕;法国限制机动车以减少臭氧污染[N];中国汽车报;2001年

2 郑菲;臭氧浓度变化影响农作物生产[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 刘莉;我国74城市实时公布大气臭氧浓度[N];科技日报;2013年

4 记者  陈韶旭;上海建立臭氧浓度监测网[N];文汇报;2006年

5 记者 潘继鹏 通讯员 刘新春;乌鲁木齐沙漠所加强臭氧观测业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通讯员 安莹 本报记者 濮琦;南京温室气体“难逃法眼”[N];江苏科技报;2008年

7 记者 陶健;上海首度利用卫星监测空气污染[N];解放日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珠三角空气二级达标率首超八成[N];南方日报;2013年

9 记者 龙舟;PM2.5和臭氧浓度监测年内实施[N];云南日报;2012年

10 王元红;防止臭氧层恶化意义重大[N];中国气象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环;我国典型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安俊琳;北京大气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东;上海大气污染的季节特征及周末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5年

2 刘帅;电袋复合除尘器的臭氧产生和分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兰延文;基于MS2610的臭氧浓度检测系统设计[D];海南大学;2016年

4 刘楠;基于臭氧浓度控制的设施蔬菜净化清洁系统[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5 刘姝岩;重霾天气气溶胶辐射效应对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6 吴婕;气候变化对中国地区PM_(2.5)和臭氧浓度的影响评估和预估[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7 马文静;西安主城区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姚鹏辉;臭氧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9 崔继菊;辽中地区臭氧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关盈;临安近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2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22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9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