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总量减排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08 15:02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总量减排的关系
【摘要】:近年来,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区域总量减排对环境质量改善效果研究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定量评估安徽省的总量减排成果,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以NOx总量减排与合肥市NO_2浓度之间的关系为例,模拟分析了安徽省总量减排与合肥市空气质量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合肥市主要大气污染物NO_2和颗粒物(PM_(10)PM_(2.5))质量浓度的季节特征为冬、春、秋季高于夏季;SO_2的逐小时日变化变化特征为倒“U”型,NO_2为白天低夜间高的“U”型,PMl0和PM2.5的为明显的“双峰双谷”型。污染物空间分布上,合肥市琥珀山庄子站、明珠广场站点和庐阳区站点的SO_2浓度高于其它地区,三里街站点和明珠广场站点的NO_2浓度偏高,PM_(10)在长江中路和庐阳区站略高于其他站点,PM2.s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各污染物具有同源性,其中PM_(10)和PM2.5的相关系数为0.888,颗粒物平均粒径比为67.4%。2011年~2014年合肥市和安徽省的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来源以工业减排为主,以LMDI因素分解分析法将合肥市和安徽省的工业减排量定量分解为行业结构效应、排放强度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后得到,合肥市和安徽省的工业减排的主导驱动因素不同,分别为行业结构因素和排放强度因素。构建WRF-Chem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平台,以模拟安徽省NO。总量减排20%时合肥的NO_2浓度变化为例分析说明合肥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总量减排的关系。得到,合肥市NO_2的质量浓度平均下降4.61 μg/m3,平均削减比例16.2%;模拟不同区域关闭排放源的情景,得到模拟时期内安徽省区域对合肥市NO_2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81.2%,合肥本地排放源对NO_2浓度的平均贡献率为63.4%。
【关键词】:大气污染 总量减排 模拟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1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现状16-20
- 1.2.1 大气污染特征研究现状16-17
- 1.2.2 总量控制效果评估研究现状17-18
- 1.2.3 城市大气污染与总量减排关系研究现状18-20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20-21
- 2 合肥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21-38
- 2.1 合肥市概况21
- 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21-22
- 2.3 SO_2污染特征22-26
- 2.3.1 年际变化特征22
- 2.3.2 季节变化特征22-23
- 2.3.3 逐小时变化特征23-24
- 2.3.4 空间分布特征24-26
- 2.4 NO_2污染特征26-29
- 2.4.1 年际变化特征26
- 2.4.2 季节变化特征26-27
- 2.4.3 逐小时变化特征27-28
- 2.4.4 空间分布特征28-29
- 2.5 颗粒物污染特征29-35
- 2.5.1 年际变化特征29-30
- 2.5.2 季节变化特征30-32
- 2.5.3 逐小时变化特征32-33
- 2.5.4 空间分布特征33-35
- 2.6 污染物的相关性35-36
- 2.7 本章小结36-38
- 3 总量减排与评估38-52
- 3.1 排放总量构成38-42
- 3.2 减排变化与贡献来源42-43
- 3.3 工业减排量的分解分析43-51
- 3.3.1 分解量与分解因素43-44
- 3.3.2 工业减排量的LMDI分解模型44-46
- 3.3.3 合肥市工业减排量分解结果与分析46-48
- 3.3.4 安徽省工业减排量分解结果与分析48-51
- 3.4 政策建议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4 总量减排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关系模拟分析52-63
- 4.1 空气质量模型介绍52
- 4.2 WRF-Chem模型52-54
- 4.3 模型构建与设置54-57
- 4.3.1 计算平台及运行环境54
- 4.3.2 模型参数化方案的选择54
- 4.3.3 模拟区域54-55
- 4.3.4 模拟时段55
- 4.3.5 模型输入数据55-56
- 4.3.6 模型输出数据处理56-57
- 4.4 模型检验57-59
- 4.4.1 检验方法57-58
- 4.4.2 模拟检验58-59
- 4.5 模拟情景设置59
- 4.6 减排情景模拟结果与分析59-62
- 4.6.1 NO_x总量减排与NO_2质量浓度的关系59-61
- 4.6.2 总量减排对不同时刻的NO_2的削减效果61
- 4.6.3 不同减排区域对降低NO_2浓度的影响61-62
- 4.7 本章小结62-63
- 5 结论与展望63-65
- 5.1 结论63
- 5.2 创新点、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2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龙春;刘晓华;王洪西;焦英立;张湘冀;;基于钢筋混凝土塔架的发射环境效应模拟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由洲;合肥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总量减排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40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4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