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中国各省区碳排放聚类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2 04:33

  本文关键词:基于投影寻踪法的中国各省区碳排放聚类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聚类分析 投影寻踪 LMDI模型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长,一方面造成了我国环境的急剧恶化,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能源供给产生了很大的压力。由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先天失衡、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节能减排,这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节能减排我们可以在实现低碳目标的同时,最大化的不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相关技术的创新还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需要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鉴于此,本文研究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性,对指导我国碳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选取中国30个省市区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IPCC2006清单法》计算出了2003—2012年中国以及各省份碳排放数量,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空间差异分析。其次,利用Kaya恒等式确定我国省域碳排放各影响因素,进一步应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法对各省区碳排放进行聚类,确定了最佳投影方向,得到我国各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投影值,并将我国碳排放分为四类区域;再次,采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我国四类区域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通过对模型进行计算,最终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并分别对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增长五类效应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尺度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LMDI分解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碳排放调控措施。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低碳经济理论与方法,而且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碳排放 聚类分析 投影寻踪 LMDI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TP311.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碳排放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碳排放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13-14
  • 1.3.1 研究目的13
  • 1.3.2 主要创新点13-14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14-16
  • 1.4.1 研究内容14
  • 1.4.2 研究思路14-16
  •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16-26
  • 2.1 碳排放相关理论16-18
  • 2.1.1 碳排放基本概念16-17
  • 2.1.2 碳排放水平衡量指标17-18
  • 2.2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简介18-21
  • 2.2.1 遗传算法简介18-20
  • 2.2.2 模型构建20-21
  • 2.3 投影寻踪聚类模型21-24
  • 2.3.1 投影寻踪的产生背景21-22
  • 2.3.2 投影寻踪的基本内容22-23
  • 2.3.3 模型建立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量测算和特征分析26-36
  • 3.1 我国碳排放量测算26-27
  • 3.2 我国碳排放特征分析27-35
  • 3.2.1 我国碳排放总量分析27-29
  • 3.2.2 我国各省市碳排放量分析29-35
  • 3.2.3 我国碳排放特征35
  • 3.3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省域聚类分析36-48
  • 4.1 基于Kaya模型的指标选取36-37
  • 4.2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37-39
  • 4.3 数据来源39-46
  • 4.4 聚类结果分析46-47
  • 4.5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差异分析48-55
  • 5.1 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48-49
  • 5.2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49-52
  • 5.2.1 区域碳排放量LMDI分解49-51
  • 5.2.2 区域碳排放量LMDI分解结果分析51-52
  • 5.3 政策建议52-54
  • 5.4 本章小结54-55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9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10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9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59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6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