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1:18

  本文关键词: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花生壳 磁性活性炭 吸附 亚甲基蓝


【摘要】:活性炭作为一种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巨大的碳质吸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但活性炭在应用中分离回收困难,传统的过滤法容易导致筛网堵塞或活性炭流失。与之相比,磁分离技术具有方便、快捷、质高、价廉等优点,因此磁性活性炭的研制成为当今活性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是活性炭生产大国,大量的活性炭都以煤为原料进行生产。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工业废料和农业废弃物制备活性炭,以谋求廉价原料的探索日益受到重视。本论文以花生壳为原料,碳酸钾(K_2CO_3)为活化剂,四氧化三铁(Fe_3O_4)为赋磁剂,通过一步法赋磁制备了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研究了K_2CO_3和Fe_3O_4共存条件下磁性活性炭多孔结构及磁体Fe_3C的形成机理,并考察了所制磁性活性炭对重金属Pb (Ⅱ)和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特性,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一步法制备研究以花生壳为原料,碳酸钾(K_2CO_3)为活化剂,四氧化三铁(Fe_3O_4)为赋磁剂,通过调控活化剂K_2CO_3、赋磁剂Fe_3O_4与花生壳比例、碳化温度和时间、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因素,对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一步法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当花生壳、K_2CO_3和Fe_3O_4的质量比为10:5:0.5,炭化温度300℃、碳化时间1 h,活化温度750℃、活化时间1.5 h,所得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碘值为1228 mg/g,亚甲基蓝值为395 mg/g, BET比表面积为1219 m~2/g,总孔容积为0.5767 cm~3/g,磁体为碳化铁(Fe_3C)。2.K_2CO_3和Fe_3O_4共存条件下磁性活性炭多孔结构和磁体Fe_3C形成机理研究利用热失重(TG-DTG)、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等分析手段研究了K_2CO_3和Fe_3O_4添加前后浸渍样、碳化样和活化样的形貌、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的变化规律,结合浸渍、炭化和活化阶段含钾和含铁中间体的变化,阐明磁性活性炭多孔结构发展和磁体Fe_3C演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K_2CO_3的引入在浸渍阶段使花生壳的部分结构遭到破坏;在碳化过程中,K2CO3的引入改变了花生壳的碳化行为,使得最大失重峰从350℃移动到255℃,并发展出初始的孔结构。在活化阶段,K_2CO_3不仅发展了丰富的微孔结构,而且促进了Fe_30_4向Fe_3C的转变;Fe_304在提供铁源的同时起到活化促进剂的作用,进而提出了磁体Fe_3C的三步演变机理,即Fe_3O_4→FeO→Fe→Fe~_C。3.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对重金属Pb(Ⅱ)和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研究分别以重金属Pb(Ⅱ)口亚甲基蓝染料为吸附质,所制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为吸附剂,研究了pH、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质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模型拟合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浓度条件下Pb(Ⅱ)在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上的吸附仅需8h达到平衡,而高浓度需要14 h。在pH大于2时,Pb(Ⅱ)吸附量和去除率急剧增加。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吸附Pb(Ⅱ)勺动力学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磁性活性炭对Pb(Ⅱ)的吸附过程,在20℃其单分子层最大饱和吸附量为143.88 mg/g。(2)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MB)的吸附初期很快,2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pH对吸附的影响较小,在pH 2.0-9.0范围内吸附量无明显变化。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吸附MB的动力学实验数据。Langmuir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磁性活性炭对MB的吸附过程,在25℃其单分子层最大饱和吸附量为617.28 mg/g。
【关键词】:花生壳 磁性活性炭 吸附 亚甲基蓝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24.1;X79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28
  • 1.1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15-16
  • 1.1.1 印染废水概述15
  • 1.1.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15-16
  •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16-18
  • 1.2.1 重金属废水概述17
  • 1.2.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17-18
  • 1.3 活性炭的制备研究进展18-20
  • 1.4 磁性活性炭的研究现状20-23
  • 1.5 吸附的基本理论23-25
  • 1.5.1 吸附类型23
  • 1.5.2 吸附动力学理论23-24
  • 1.5.3 吸附等温线24-25
  • 1.5.4 吸附热力学理论25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25-28
  • 1.6.1 研究意义25-26
  • 1.6.2 研究内容26
  • 1.6.3 技术路线26-28
  • 第2章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28-39
  •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28-29
  • 2.1.1 试验原料28
  • 2.1.2 试验试剂28
  • 2.1.3 试验仪器28-29
  • 2.2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制备方法29
  • 2.3 样品的表征方法29-31
  • 2.3.1 碘值的测定29
  • 2.3.2 亚甲基蓝值的测定29-30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30
  • 2.3.4 X-射线衍射分析30
  • 2.3.5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30
  • 2.3.6 表面酸性官能团的测定30-31
  • 2.3.7 磁饱和强度31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31-38
  • 2.4.1 碳化条件的影响31-32
  • 2.4.2 活化条件的影响32-36
  • 2.4.3 K_2CO_3添加量的影响36-37
  • 2.4.4 Fe_3O_4添加量的影响37-38
  • 2.4.5 表面酸性官能团38
  • 2.5 本章结论38-39
  • 第3章 K_2CO_3和FFe_3O_4共存条件下磁性活性炭多孔结构和磁体Fe_3C演变机制研究39-51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39-40
  • 3.1.1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39
  • 3.1.2 样品制备39
  • 3.1.3 热重分析39
  • 3.1.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39
  • 3.1.5 X-射线衍射分析39-40
  • 3.1.6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分析40
  • 3.1.7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40
  • 3.2 结果与分析40-50
  • 3.2.1 K_2CO_3和Fe_3O_4添加前后样品的热重分析40-41
  • 3.2.2 K_2CO_3和Fe_3O_4对碳化的影响41-42
  • 3.2.3 K_2CO_3和Fe_3O_4对活化的影响42-45
  • 3.2.4 K_2CO_3和Fe_3O_4共存条件下磁性活性炭多孔结构的发展和磁体Fe_3C的形成机理45-50
  • 3.3 本章结论50-51
  • 第4章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对铅离子的吸附51-60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51-52
  • 4.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51
  • 4.1.2 吸附实验方法51-52
  • 4.2 结果与分析52-59
  • 4.2.1 pH的影响52-53
  • 4.2.2 吸附时间的影响53-54
  • 4.2.3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54-55
  • 4.2.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55-56
  • 4.2.5 吸附动力学研究56-57
  • 4.2.6 吸附等温线研究57-58
  • 4.2.7 吸附热力学研究58-59
  • 4.2.8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与其他吸附剂比较59
  • 4.3 本章结论59-60
  • 第5章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60-69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60-61
  • 5.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60-61
  • 5.1.2 吸附实验方法61
  • 5.2 结果与分析61-67
  • 5.2.1 pH的影响61-62
  • 5.2.2 吸附时间的影响62-63
  • 5.2.3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63
  • 5.2.4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63-64
  • 5.2.5 吸附动力学研究64-66
  • 5.2.6 吸附等温线研究66-67
  • 5.2.7 吸附热力学研究67
  • 5.2.8 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与其他吸附剂比较67
  • 5.3 本章结论67-69
  • 结论与展望69-71
  • 结论69-70
  • 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宪超;花生壳的综合利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1年09期

2 ;花生壳深加工前景看好[J];福建农机;2002年04期

3 ;花生壳做粘合剂[J];北京粮油科技;1981年01期

4 ;花生壳利用有新途径[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5年23期

5 ;花生壳的用途[J];化学世界;1985年04期

6 卫兴;;花生壳饲料[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6年04期

7 李爱明;巧用花生壳[J];粮油食品科技;1988年04期

8 ;花生壳的十种综合开发利用[J];广西林业科技;1989年04期

9 秦玉楠;花生壳制酱油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1990年04期

10 王恩林;花生壳的综合利用[J];粮油食品科技;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秀国;钟璐;党晓芳;鄢培陪;;改性花生壳的制备及其表征[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2 花明;李小燕;;花生壳吸附废水中铀的动力学研究[A];第三次全国天然辐射照射与控制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商平;刘涛利;魏丽娜;李梦;;花生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晁燕;闫向阳;张玉军;杨喜平;;花生壳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晁燕;张玉军;张迎周;许元栋;;花生壳改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吸附铜、镍离子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华;吴百春;罗臻;;改性花生壳对钙离子的吸附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张蔚萍;黄源;胡庆华;杨期勇;;改性花生壳对水中Cr(Ⅵ)的吸附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8 尹晶;李依丽;张书景;李旭;杨珊珊;李利平;;花生壳活性炭对次甲基蓝染料废水的吸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晁燕;闫向阳;张玉军;刘泊良;杨喜平;;改性花生壳吸附剂对Cu~(2+)的吸附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张火明;;用花生壳、山楂干治疗早期脂肪肝(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慧;花生壳六种用途[N];湖南科技报;2006年

2 刘晓军;花生壳的综合利用[N];湖南科技报;2006年

3 朱平;用花生壳蔗渣生产环保炭[N];韶关日报;2011年

4 南金;花生壳开发价值高[N];湖北科技报;2002年

5 戴治伟;花生壳的综合利用[N];云南科技报;2004年

6 文莉;花生壳巧做酱油[N];河南科技报;2008年

7 贺永明 刘新生;雷砦乡农民冬闲巧挣钱[N];中国特产报;2005年

8 市农委技术站 刘改霞;花生壳变废为宝六途径[N];运城日报;2010年

9 杨积青;牟平苹果、花生吃得干干净净[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记者 晏乐安 陈立吾 特约记者 田祯福;循环经济写新篇[N];孝感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潇;花生壳纳米纤维素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淀粉膜性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邢俊红;花生壳多酚的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崔靖;花生壳粉末制作填充材料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4 孙霄;载纳米铁花生壳的制备及其吸附除磷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陶利春;磁性花生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茜;花生壳液化及其胶粘剂制备技术[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晁燕;花生壳黄酮的提取及残渣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胡明明;花生壳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李杰;花生壳对水中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付瑞娟;花生壳炭化工艺与微观结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7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67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