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

发布时间:2017-08-13 07:18

  本文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


  更多相关文章: 水产养殖池塘 蓝藻水华 生物防治 椎实螺 水产EM菌 生态平衡


【摘要】:池塘养殖是中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在中国渔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又相当复杂,特别是随着渔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大部分养殖水体常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水华频频暴发,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池塘蓝藻水华具有分布广、适应能力强、繁殖力强等特点,蓝藻暴发会消耗大量氧气,降低水体透明度,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给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蓝藻中的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除了直接对鱼虾等养殖对象产生毒害之外,也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因此做好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防治,改善池塘水体生态环境已成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论文针对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对水生动物(椎实螺为例)、微生物(水产EM菌)、有益藻(小球藻为例)、水生植物(浮萍为例)等单一或多种手段对水华蓝藻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初步量化研究。在实验室研究数据基础上,扩大水体体积,模拟水产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研究良好控藻效果对应的椎实螺及水产EM菌投放或添加量,探索研究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综合生物防治对策,不仅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且可以实现无二次污染的绿色安全的水质改善,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椎实螺对多种水华蓝藻的控制效果研究发现,椎实螺对包括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guas、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颤藻Oscillatoriaceae 、念珠藻Nostocaceae在内的多种水华蓝藻均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效果。以铜绿微囊藻为例,未添加椎实螺的对照组和添加椎实螺的实验组起始藻细胞浓度均为3.4×106Cell·mL-1左右,实验6天后,对照组藻细胞浓度上升至5.9×106Cell·mL-1,而实验组水样中观察不到藻细胞的存在,实验20天取实验组水样观察,显微镜视野中依然不见藻细胞,可见由于椎实螺的投放,短时间内蓝藻即被消灭,且未发生反弹现象。另外,对于同样高密度的水华丝状藻,投放等量椎实螺后,实验第4天即观察不到藻细胞,可见椎实螺对水华丝状蓝藻的抑制效果要优于铜绿微囊藻,进一步验证了椎实螺作为控藻生物的可行性。(2)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研究发现,在不添加碳源的条件下,只有添加量超过一定量时才表现出对水华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添加量少于一定值反而有利于水华蓝藻的生长,而此界限则与培养基浓度、蓝藻种类、藻细胞初始浓度、水产EM菌添加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发现水产EM菌对于颤藻、水华鱼腥藻、念珠藻等丝状蓝藻的抑制效果优于铜绿微囊藻,例如对于20%BG11培养基培养的铜绿微囊藻,设置的2mL、4mL、 8mL、 16mL、 32mL梯度水产EM菌添加量,大于16mL才开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控藻作用;而对于50%BG11培养基培养的颤藻,设置的2mL、4mL、 8mL、 16mL梯度水产EM菌添加量,抑制效果虽不甚显著,但均表现出一定的控藻效果;对于BG11培养基培养的水华鱼腥藻和念珠藻,设置的2mL、 4mL、 8mL、16mL梯度水产EM菌添加量,均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控藻效果。(3)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研究发现,在添加一定量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条件下,水产EM菌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抑制水华蓝藻生长的作用,且抑制效果随着水产EM菌和葡萄糖的添加量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对于BG11培养基培养的铜绿微囊藻,2mL的水产EM菌添加即对铜绿微囊藻有着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于0.1g、0.25g、0.5g、0.75g、1g梯度葡萄糖添加量,可以发现抑制作用随着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多越明显;对于BG11培养基培养的颤藻,在同样添加1g葡萄糖的情况下,1mL、 2mL、 4mL、 8mL、 16mL梯度添加量的水产EM菌,均对颤藻有着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水产EM菌的添加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4)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研究发现,对于养殖水体环境中的有益藻(椭圆小球藻为例),在不添加碳源的条件下,2mL、 4mL、 8mL、 16mL梯度水产EM菌添加量并未对椭圆小球藻的生长构成影响,既未表现出促进作用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添加一定量葡萄糖作为碳源后,水产EM菌对椭圆小球藻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实验中,对于0.1g、0.25g、0.5g、0.75g、1g梯度葡萄糖添加量,2mL的水产EM菌即显著促进了椭圆小球藻的生长,而且随着葡萄糖添加量的增多,促进作用越明显。(5)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椎实螺和水产EM菌添加量条件下,无论是否添加碳源,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效果始终优于单独采用水产EM菌的控藻效果,同时在水质的稳定方面,椎实螺的添加有效防止了水产EM菌过量生长造成的缺氧、水质浑浊、散发臭味等水质问题,也说明了采用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优于单独采用水产EM菌控藻。(6)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中椎实螺添加量以及水产EM菌添加量的探索实验研究发现,椎实螺和水产EM菌的添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与培养基浓度、藻细胞的密度、水体体积、培养条件等息息相关,多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水质的稳定和平衡,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控藻效果。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对于BG11培养基培养的藻细胞密度约为1.8×106Cell·mL-1的铜绿微囊藻水华,添加椎实螺2.5g/L,水产EM菌3.3mL/L,葡萄糖0.6g/L,无论从控藻效果,水质状况,还是经济因素来看,都是较为合适的控藻条件。(7)小球藻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效果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小体积营养丰富的水体下,对于一定浓度的铜绿微囊藻,采用小球藻与其竞争营养的方式来控制微囊藻的生长,效果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小球藻的添加浓度越高,表现出的控藻效果越好,而采用小球藻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则可以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综合控藻效果和经济性来看,小球藻的添加浓度与蓝藻藻细胞密度1:1为宜。(8)多种生物防治手段控藻效果的实验室研究,设置了椎实螺、浮萍、水产EM菌、椎实螺和浮萍、椎实螺和水产EM菌、小球藻6种不同的控藻方法,依据实验前期的研究,设置相应添加量,在此条件下发现除了添加水产EM菌的实验组后期有反弹之外,椎实螺、浮萍、水产EM菌、椎实螺+浮萍、椎实螺+水产EM菌、小球藻等控藻手段都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除了小球藻抑制效果不明显外,其他生物防治效果都十分显著,各种生物方法控藻效果排序为椎实螺+水产EM菌(提供碳源)椎实螺+浮萍浮萍椎实螺小球藻水产EM菌(提供碳源),可见椎实螺(1.25g/L)和水产EM菌(0.5mL/L,葡萄糖添加0.5g/L)联合控藻具有显著的控藻效果,而且各组分添加量较为合理。(9)模拟养殖水体环境水体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实验研究中,选用10个规格为65×50×40cm(长×宽×高)的鱼缸,模拟水产养殖水体环境,水体体积均为65L,设置了铜绿微囊藻对照组(T)、铜绿微囊藻加鱼对照组(T+Y)、不加鱼椎实螺控藻实验组(T+L)、加鱼椎实螺控藻实验组(T+L+Y)、不加鱼水产EM菌控藻实验组(T+EM)、加鱼水产EM菌控藻实验组(T+EM+Y).不加鱼椎实螺和浮萍控藻实验组(T+P+L)、加鱼椎实螺和浮萍控藻实验组(T+P+L+Y).不加鱼椎实螺和水产EM菌控藻实验组(T+EM+L).加鱼椎实螺和水产EM菌控藻实验组(T+EM+L+Y),实验中发现各个实验组中养殖生物生长状态基本一致,在椎实螺(0.075g/L)、水产EM菌(0.5mL/L,葡萄糖添加0.5g/L)添加量的条件下,和相应对照组相比,各个控藻实验组均有显著控藻效果。在采用椎实螺控藻时再一次降低椎实螺的添加量(0.075g/L),发现仍然具有较好的控藻效果,同时对降低水体中氮磷浓度起着积极的作用;采用水产EM菌的添加浓度为0.5mL/L,葡萄糖的添加浓度为0.5g/L,发现水产EM菌控藻效果显著。在多种生物防治手段控藻效果的实验室研究中,2L的水体中添加同浓度的水产EM菌并未起到控藻效果,而在本部分实验的65L水体中效果显著;可见随着水体体积的增大,控藻所需水产EM菌浓度相应减少;添加浮萍和椎实螺可以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且相比于只添加椎实螺抑制效果更加稳定和显著;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可以同时发挥其各自优势,同时相互制约,使控藻效果更加稳定,水体环境更好。
【关键词】:水产养殖池塘 蓝藻水华 生物防治 椎实螺 水产EM菌 生态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42;X52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5
  • 第1章 前言15-24
  • 1.1 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成因15-16
  • 1.1.1 内因15-16
  • 1.1.2 外因16
  • 1.2 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危害16-18
  • 1.2.1 对水质的影响17
  • 1.2.2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7-18
  • 1.2.3 对经济的影响18
  • 1.2.4 对健康的影响18
  • 1.3 水产养殖池塘藻华的生物防治18-20
  • 1.3.1 水生植物修复19-20
  • 1.3.2 水生动物修复20
  • 1.3.3 微生物修复20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内容20-24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20-21
  • 1.4.2 研究内容21
  • 1.4.3 可行性研究及实验路线图21-24
  • 第2章 椎实螺对多种水华蓝藻的控制效果研究24-32
  • 2.1 实验材料24-26
  • 2.1.1 材料来源24
  • 2.1.2 培养基24-25
  • 2.1.3 培养方法25
  • 2.1.4 主要仪器25-26
  • 2.1.5 主要试剂26
  • 2.2 实验方法26-27
  • 2.2.1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置26
  • 2.2.2 测定方法26-27
  • 2.2.3 统计分析27
  • 2.3 结果分析27-32
  • 2.3.1 验证椎实螺抑制铜绿微囊藻实验效果的结果分析27-28
  • 2.3.2 验证椎实螺抑制丝状蓝藻生长效果的结果分析28-30
  • 2.3.3 本章小结30-32
  • 第3章 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水华蓝藻的防治研究32-47
  • 3.1 实验材料32
  • 3.1.1 材料来源32
  • 3.1.2 培养基32
  • 3.1.3 培养方法32
  • 3.1.4 主要仪器32
  • 3.1.5 主要试剂32
  • 3.2 实验方法32-35
  • 3.2.1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置32-34
  • 3.2.2 测定方法34-35
  • 3.2.3 统计分析35
  • 3.3 结果分析35-47
  • 3.3.1 在不添加碳源的条件下,研究水产EM菌对5种藻生长的影响35-42
  • 3.3.2 添加碳源的条件下,研究水产EM菌对5种藻生长的影响42-45
  • 3.3.3 本章小结45-47
  • 第4章 多种生物防治手段联合控藻的实验室研究47-69
  • 4.1 实验材料47
  • 4.1.1 材料来源47
  • 4.1.2 培养基47
  • 4.1.3 培养方法47
  • 4.1.4 主要仪器47
  • 4.1.5 主要试剂47
  • 4.2 实验方法47-53
  • 4.2.1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置47-51
  • 4.2.2 测定方法51-53
  • 4.2.3 统计分析53
  • 4.3 结果分析53-69
  • 4.3.1 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效果的研究53-55
  • 4.3.2 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中椎实螺添加量的实验研究55-58
  • 4.3.3 椎实螺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中水产EM菌添加量的实验研究58-60
  • 4.3.4 小球藻和水产EM菌联合控藻效果的研究60-62
  • 4.3.5 多种生物防治手段控藻效果的实验室研究62-67
  • 4.3.6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模拟养殖水体环境水体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69-84
  • 5.1 实验材料69
  • 5.1.1 材料来源69
  • 5.1.2 培养基69
  • 5.1.3 培养方法69
  • 5.1.4 主要仪器69
  • 5.1.5 主要试剂69
  • 5.2 实验方法69-71
  • 5.2.1 实验初始条件的设置69-71
  • 5.2.2 测定方法71
  • 5.2.3 统计分析71
  • 5.3 结果分析71-84
  • 5.3.1 椎实螺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效果研究71-76
  • 5.3.2 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防治效果研究76-78
  • 5.3.3 浮萍和椎实螺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联合防治效果研究78-80
  • 5.3.4 椎实螺和水产EM菌对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联合防治效果研究80-83
  • 5.3.5 本章小结83-84
  • 第6章 总结84-89
  • 6.1 结果总结84-86
  • 6.2 讨论86-89
  • 参考文献89-93
  • 致谢93-9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5-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群;李志文;;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上)[J];科学养鱼;2006年08期

2 罗凯;;蓝藻水华治理方法比较及武汉官桥湖治理浅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10期

3 熊春妮;田晓锋;汤爱仪;魏鸿辉;;我国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9期

4 瞿升腾;;广东省水库蓝藻水华防治中心挂牌成立[J];广东水利水电;2010年07期

5 黄炜;商兆堂;;蓝藻水华强度的显著相关环境因素识别模型[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3年06期

6 王扬才,陆开宏;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动态[J];水产学杂志;2004年01期

7 王扬才;陆开宏;;利用鱼类控制蓝藻水华[J];中国水产;2006年08期

8 姚雁鸿;何文辉;余来宁;;池塘蓝藻水华的产生及对养殖的危害[J];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9 蒋艾青;;城郊污水塘蓝藻水华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10 李好琴;;蓝藻水华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控制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绵红;肖莆;朱余;;蓝藻水华原位水质预警监控指标体系的优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沈强;胡菊香;赵先富;;我国蓝藻水华发生格局及监控预警现状[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陈东妮;徐进;;浅谈蓝藻水华及其防治措施[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谭文华;李仁辉;;武汉东湖蓝藻水华监测及超微蓝藻多样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藻类多样性和藻类分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杜桂森;杨忠山;王建厅;刘静;;北京城市河湖发生蓝藻水华原因的探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杨柳燕;肖琳;王晓琳;武俊;;蓝藻水华衍生污染物的毒理效应与健康风险[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贾晓会;施定基;;关于蓝藻水华发生原因的11个假说[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赵孟绪;;热带亚热带水库蓝藻水华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9 杨青;陈漫漫;孙从军;李小平;;淀山湖蓝藻水华预警和控制技术评估平台开发[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张军毅;朱冰川;;水华、蓝藻水华、湖泛及其与富营养化关系的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水生生物科学家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朱燕邋陈淑娟;蓝藻水华预警体系昨启动[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记者 路平 通讯员 卢欣;为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N];广东科技报;2010年

4 辛化;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 杭春燕;江苏太湖“治藻”启动应急预案[N];西部时报;2008年

6 刘晓波邋吴红梅;南京专家探究蓝藻成因及防治[N];新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吴桂霞;人类与蓝藻的持久战[N];广东科技报;2012年

8 高政权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王瑞平;让蓝藻水华远离水体[N];中国水利报;2009年

9 曹大伟;宝安建成水库蓝藻水华预警实验体系[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江山;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会“集体充电”[N];无锡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甘霖;内陆水体蓝藻水华主被动遥感监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成林;太湖蓝藻水华及藻源性“湖泛”形成机制的气象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贾永;水华蓝藻及其毒素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和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黄炜;蓝藻水华显著相关因素识别、短期预测与区域合作治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5 陆开宏;蓝藻水华与2种藻食性水生动物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胡韧;珠海水库富营养化现状、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蓝藻水华风险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望成;基于环境1号卫星的蓝藻水华提取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珊;水产养殖池塘蓝藻水华的生物防治[D];扬州大学;2016年

3 刘文杰;内陆湖泊蓝藻水华的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赵小丽;硫酸铜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宋睿;蓝藻水华衍生物铵态氮对典型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陈明曦;蓝藻水华生消机制室内模拟试验研究[D];三峡大学;2007年

7 苏志鹄;太湖流域土壤侵蚀与蓝藻水华的时间响应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徐昕;基于MODIS的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时空分布及气象影响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蕾;以铁盐为核心的絮凝剂在供水水库中对蓝藻水华的控制研究—围隔实验[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黄维;一种新型蓝藻清除机械的除藻机理及除藻试验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6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66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