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演变特征与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2:12

  本文关键词: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演变特征与趋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硝态氮 地下水 地统计学 焉耆盆地 绿洲区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正逐渐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硝态氮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公认的分布最广的地下水污染物。焉耆盆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部,平原区为典型的干旱区绿洲。近些年,绿洲集约化种植氮肥施用量的持续增加,且利用率普遍偏低,加上废水等的排放,使区域水体硝态氮量在不同程度上有增加的趋势。鉴于此,结合搜集整理的降水、土壤、施肥量等相关数据,以野外调查监测与室内化验分析的方式汇总盆地水体硝态氮量,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与趋势进行定量分析,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焉耆盆地水体硝态氮量总体水平较低,不同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人为因素影响程度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等使水体硝态氮量表现出差异性分布的特点。相比河流农田排渠水体硝态氮量差异性更明显,受区域影响显著。不同河流断面、博湖的不同位置间硝态氮量有明显的差异。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量平均值为2.38mg·L-1,为Ⅱ类水质标准,不同类型地下水硝态氮量的分布频率显示,硝态氮量及其变异系数与埋深呈负相关关系。绿洲区部分区域,尤其是浅层地下水硝态氮量较高,受人为作用影响已十分明显。人口密度、氮肥投入量、土壤、岩性条件等都是引发区域水体硝态氮量升高的因素。(2)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普通克里金插值预测潜水硝态氮量总体呈环形梯度分布,且以开都河呈轴对称,无方向性效应,硝态氮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和静、和硕县城周边以及解放一渠的两岸灌区等,呈零星分布。灌溉用承压水大面积分布着Ⅱ类水质,饮用自来水均属Ⅰ类水质。不同类型地下水硝态氮量的空间插值结果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空间分布格局更进一步表明区域地下水硝态氮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承压水整体分布特征显示,硝态氮量较高的区域集中于农田排水的排泄区。(3)ArcGIS普通克里金插值的适用性分析表明样本数量与判定系数呈正相关,分类分析对判定系数有显著的影响,合理的布设采样点位置与数量及其密集性、分布范围以及对不同含水层特征的水体分类所得空间插值的精度较高。潜水、灌溉用承压水、饮用自来水以及绿洲区承压水、整体地下水硝态氮量的空间相关距离分别为22m、198m、1579m、138m、17m。(4)氮素进入田间经不同类型的转化,以硝态氮的形式进入水体,土壤铵态氮量明显大于硝态氮,包气带水体的情况相反。盆地绿洲农区的土壤属高肥力标准水平,不同区域田间土壤剖面的氮素的变异性较大,分布类型有为表聚型、均布型、底聚型、振荡型。铵态氮积聚系数各样点及土层间较为接近且分布均匀,硝态氮的分布类型主要为表聚型和均布型。(5)地表水硝态氮量有增加的趋势,潜水、承压水硝态氮量分别为指数、多项式的上升趋势。绿洲农区氮肥施用量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增长速度为年均7%左右,氮肥施用量与地下水硝态氮量存在相关系数为0.618的线性相关关系。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氮肥施用量应控制在627.5kg·hm-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不超过377.5kg·hm-2。预测分析显示,2017年、2030年氮肥施用强度分别为634.78kg·hm-2、984.74kg·hm-2,浅层地下水体硝态氮量分别为20.30mg?L-1、34.29mg?L-1。
【关键词】:硝态氮 地下水 地统计学 焉耆盆地 绿洲区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3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10-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15-19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9-20
  • 1.5 论文总体框架与综合评述20-23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23-35
  • 2.1 基本概况23-29
  • 2.2 社会经济概况29-30
  • 2.3 水文水资源30-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焉耆盆地水体硝态氮量统计分析35-47
  • 3.1 数据采集及分析标准35-37
  • 3.2 焉耆盆地地表水水体硝态氮量现状调查分析37-40
  • 3.3 焉耆盆地地下水硝态氮量现状水平调查分析40-45
  • 3.4 本章小节45-47
  • 第4章 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量空间变异性特征47-68
  • 4.1 地统计分析47-53
  • 4.2 绿洲区潜水硝态氮量空间分布特征53-59
  • 4.3 绿洲区承压水硝态氮量空间分布特征59-64
  • 4.4 绿洲区地下水硝态氮量空间分布特征64-67
  • 4.5 本章小节67-68
  • 第5章 硝态氮量时空变异性与演化成因及趋势分析68-86
  • 5.1 普通克里金插值适用性分析68-70
  • 5.2 绿洲区不同含水层硝态氮量差异性影响因素分析70-76
  • 5.3 地下水硝态氮量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分析76-80
  • 5.4 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演化趋势80-85
  • 5.5 本章小节85-86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86-89
  • 6.1 主要研究结论86-87
  • 6.2 问题及展望87-89
  • 参考文献89-95
  • 致谢95-96
  • 作者简历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维续,王小平,曾木祥,赵学蕴;施肥对蔬菜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2 刘宏斌,雷宝坤,张云贵,张维理,林葆;北京市顺义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现状与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1年04期

3 白岚,杜继煜;蔬菜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J];农业与技术;2002年06期

4 江福英,翁伯琦;农田硝态氮的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5 邓建才,陈效民,蒋新,张佳宝,卢信;典型地区饱和土壤中硝态氮垂直运移及拟合[J];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6 陈淑峰;胡克林;刘仲兰;李帷;潘志勇;张军连;;华北平原桓台县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成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7 沈冬莲;徐慧珍;华楚衍;;扩散比色法测定微量硝态氮[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1年06期

8 陕红;张庆忠;张晓娟;韩瑞芸;封朝晖;;保存、分析方法等因素对土壤中硝态氮测定的影响[J];分析测试学报;2013年12期

9 赵新峰;杨丽蓉;施茜;马岩;张燕燕;陈利顶;郑海峰;;东北海伦地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硝态氮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10 刘宏斌;李志宏;张云贵;张维理;林葆;;北京平原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亚澄;孙德玲;;应用微量连续流体式分析仪测定土壤和果蔬样品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齐学斌;亢连强;李平;樊向阳;黄仲冬;乔冬梅;;不同潜水埋深污水灌溉硝态氮运移试验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王景安;台翠;;缺锰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生化机制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沈菊培;张丽梅;郑袁明;贺纪正;;长期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5 康红梅;张启翔;潘会堂;;氮素营养对月季叶片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邓艳萍;如何降低蔬菜中硝态氮的含量[N];江苏科技报;2004年

2 秦基伟;怎样降低蔬菜中的硝态氮[N];河南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效民;土壤环境中硝态氮运移的特点、模型描述及其在太湖地区乌栅土上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张丽娟;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门中华;冬小麦硝态氮利用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寇长林;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作区不同种植体系施用氮肥对环境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薛晓辉;典型旱作区施肥对农田氮淋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梦竹;疏勒河流域包气带硝态氮的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2 倪婷;拟南芥硝态氮调控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汪昌树;焉耆盆地绿洲区水体硝态氮量演变特征与趋势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4 陈宝明;蔬菜硝态氮临界含量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葛建军;菜地土壤残留硝态氮的生物有效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6 杨梦娇;不同灌水量及施肥量条件下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D];石河子大学;2013年

7 高翔;硝态氮供应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根系形态的变化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顾颖;巢湖流域地下水硝态氮时空分布格局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邓建才;黄淮海平原主要土壤中硝态氮运移规律及模型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珏;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的植物利用与消减潜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9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59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