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吸附剂与混凝剂联合应用于再生水除氮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7 10:05

  本文关键词:吸附剂与混凝剂联合应用于再生水除氮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水 除氮 吸附剂 改性生物炭 混凝剂 聚合氯化铝(PAC)


【摘要】:再生水是指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使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重复利用的水。再生水的利用已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再生水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补充用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污水再生利用的国家标准(GB/T 18921-2002),其水质中总氮小于15mg/L即可满足景观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但是,以此水质要求作为景观回用水源时,容易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因此,研究再生水的深度除氮方法,进一步的降低再生水的总氮浓度,对控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用水时易产生富营养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在再生水生产工艺中使用吸附剂和混凝剂对原水中氮的去除效果。使用的吸附剂有竹炭、改性竹炭、膨润土三种,混凝剂有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硫酸铝三种,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吸附剂和混凝剂对原水中硝态氮的去除性能和效果。实验结果如下:(1)吸附法和混凝法都可以去除水中的硝态氮,吸附法的去除率最高为70%,混凝法为10%;两种方法联用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因此,吸附剂可以在再生水生产的混凝沉淀工艺随混凝剂一起投加,在去除原水浊度的同时,也去除了水中的硝态氮。(2)三种吸附剂吸附除氮的效果以改性竹炭最佳。根据竹炭的加工工艺,它属于一种生物炭,说明改性后的生物炭是一种去除水中硝态氮的较好材料。在本论文的实验前期,也使用过活性炭,活性炭几乎没有去除效果。三种混凝剂去除氮的效果以PAC最佳,另外两种也有去除效果,并且三者的差别并不是很大。(3)影响水中氮去除效果的主次因素为:吸附剂的种类吸附剂的投加量混凝剂种类混凝剂的投加量。原水的pH值和混凝的水力条件也影响硝态氮的去除。在最佳条件下,即改性竹炭的投加量为5g/L,混凝剂PAC的投加量为40mg/L,在搅拌速度为80r/min,搅拌时间为75min,水质pH为8时,原水中的总氮去除率可达到88.64%。原水浊度由3.2NTU下降到0.18NTU。再生水富含氮磷是其容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磷浓度起着决定作用。本论文是在学长吴朝阳的再生水除磷研究《粘土矿物与混凝剂联合应用于再生水除磷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再生水的除氮方法。再生水除氮的难度要大于除磷,因为经过生化处理,污水中的氮基本上均被氧化为硝态氮。国内鲜见对水中硝态氮的吸附(或混凝)的去除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再生水除氮提供了些许思路。
【关键词】:再生水 除氮 吸附剂 改性生物炭 混凝剂 聚合氯化铝(PAC)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3
  • 1.1.1 再生水及其回用的意义10
  • 1.1.2 再生水国内外回用的现状10-12
  • 1.1.3 再生水回用景观用水的主要问题12-13
  • 1.2 吸附剂除氮的研究现状13-17
  • 1.2.1 吸附剂的除氮研究13-16
  • 1.2.2 影响吸附剂除氮效果的因素16-17
  • 1.2.3 吸附剂的吸附原理17
  • 1.3 混凝剂除氮的研究现状17-21
  • 1.3.1 混凝剂的种类17-18
  • 1.3.2 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18-20
  • 1.3.3 混凝剂的混凝原理20-21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21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1
  • 1.4.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21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21-24
  • 2 实验材料与检测方法24-32
  • 2.1 实验材料24-25
  • 2.1.1 实验所用吸附剂24
  • 2.1.2 实验所用混凝剂24
  • 2.1.3 实验用水24-25
  • 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25-26
  • 2.3 实验方法、检测方法与计算方法26-32
  • 2.3.1 实验方法26-27
  • 2.3.2 检测方法27-30
  • 2.3.3 计算方法30-32
  • 3 吸附剂吸附除氮性能研究32-36
  • 3.1 吸附时间对氮去除率的影响32
  • 3.2 氮的初始浓度对氮去除率的影响32-34
  • 3.3 吸附剂投加量对氮去除率的影响34-35
  • 3.4 小结35-36
  • 4 混凝剂及其联用吸附剂除氮性能研究36-42
  • 4.1 混凝剂除氮的影响因素分析36-38
  • 4.1.1 正交试验设计36
  • 4.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36-38
  • 4.2 混凝剂联用吸附剂除氮的影响因素分析38-40
  • 4.2.1 正交试验设计38-39
  • 4.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39-40
  • 4.3 小结40-42
  • 5 吸附剂和混凝剂联用除氮效果研究42-48
  • 5.1 吸附剂联用混凝剂除氮效果及其影响因素42-44
  • 5.1.1 正交试验设计42
  • 5.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42-44
  • 5.2 吸附剂联用混凝剂除氮效果的单因素分析44-47
  • 5.2.1 改性竹炭投加量的影响44
  • 5.2.2 混凝剂PAC的投加量的影响44-45
  • 5.2.3 pH值的影响45-46
  • 5.2.4 水力条件的影响46-47
  • 5.3 小结47-48
  • 6 结论与展望48-50
  • 6.1 结论48
  • 6.2 展望48-50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0-52
  • 致谢52-54
  • 参考文献54-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涛;苏丽娜;西伟力;杨健;;天津市再生水利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2 宋桂龙;谭一凡;谢良生;梁辉强;肖国增;苏德荣;韩烈保;;深圳特区再生水现状分析及利用对策探讨[J];节水灌溉;2009年09期

3 ;北京市再生水缓解缺水矛盾[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9期

4 于颖;张新民;陈利顶;赵荣国;;合理利用再生水缓解城市缺水压力[J];北京观察;2009年08期

5 元淑清;吕春光;赵主林;;浅谈如何发展城市再生水利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6 吕荣胜;李璨;;城市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薛秀春;;水尽其用 方得长流——加强再生水利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5期

8 刘春洪;卢世煜;王东辉;;唐山市推进再生水利用的有益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9 吕立宏;;再生水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1期

10 陈卫平;;美国加州再生水利用经验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月红;;发掘再生水价值,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A];河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沈坚;;推进浙江省再生水利用的途径及政策建议[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3 贾凤伶;刘应宗;;基于循环经济的再生水利用模式及对策探讨[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天津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现状分析[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甘庆午;任丽艳;;浅谈再生水输配系统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16:其他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等[C];2012年

6 张晓峰;刘详举;赵乐军;;我国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管理特点分析[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廖昭华;张卫红;;城市再生水利用系统规划供需平衡及压力分析——以北京市大兴新城为例[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邵辉煌;方先金;黄鸥;;再生水用于城市景观环境水体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彭致功;杨培岭;刘洪禄;;北京缺水危机与再生水合理利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京;王强;王军;;绿色北京建设发展之中心城再生水利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飞鹏邋杨晓斌;本市去年使用再生水3.6亿立方米[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冯劲松邋实习生 辜丽 通讯员 张军;中小规模再生水利用缘何成江城新宠?[N];长江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坤;北京:专家和市民代表建言用好再生水[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坤;北京谋划再生水供需“对接”[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汪新波 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发展再生水亟需政策支持引导[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李卫卫;谁挡住了再生水的回用路[N];中华建筑报;2006年

7 记者 景鹏邋通讯员 张轶博;本市利用再生水占用水量14%[N];北京日报;2007年

8 周振勇 轩永利;再生水成为北京的新水源[N];北京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文青;再生水:首都发展不可或缺的第二水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10 杨文杰;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再生水利用[N];昆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业萍;再生水入渗过程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分布及关联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2 刘克;北京市典型河湖再生水补水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相楠;天津市再生水利用及其环境经济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李旭;北京市再生水利用的环境经济综合影响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唐运平;盐碱地区再生水景观河道水质改善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宋杨;西安市再生水推广利用体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马进军;城市再生水的风险评价与管理[D];清华大学;2008年

8 胡海珠;河湖防渗条件下包气带再生水反应运移及其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天津市再生水建设与使用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魏益华;再生水灌溉对蔬菜品质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韩思茹;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辉;宁波某再生水厂项目后评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黄韵清;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水质模拟与风险管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陈英硕;再生水补水的潮白河水环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郝杰;再生水绿地灌溉挥发性有机物(VOCs)健康风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陶红;再生水念坛湖周边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王华然;再生水中耐氯菌的消毒效果评价及其抗性机理初探[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10 臧雪;基于PBPK模型的再生水中混合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08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808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1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